第33章 動物——人類的夥伴(2)(1 / 2)

如梅花鹿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偶蹄目、鹿科、鹿屬;丹頂鶴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鳥綱、鶴形目、鶴科、鶴屬。這就像我們使用的通信地址一樣,知道了國家、省、市、區和街道名,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收信人,同樣知道了一種動物的門、綱、目、科、屬,就可以確定它的分類地位,也就能知道它和其他種動物在進化上的關係,比如常見的馬、牛、驢和豬四種動物,雖然都是哺乳動物,屬哺乳綱,但馬、驢同屬奇蹄目、馬科,而牛和豬屬於偶蹄目,牛屬於牛科,豬屬於豬科。所以我們從中可以知道,在進化上,馬和驢的親緣關係要比牛和豬的親緣關係更近一些。

除動物界外,還有植物、真菌類(如蘑菇)、原核生物界(如細菌)及單細胞生物界(如草履蟲)界,這五界共同組成世界生物界。人類也屬於動物界,分類地位是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和猩猩、猴子在同一個目。所以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和我們共同擁有同一個地球,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在傳統籠養動物園中,動物展覽就是按照動物分類排列的,一排鹿舍,把鹿科動物都放在一起;一排食肉獸舍,把老虎、獅子、豹放到一起。雖然它們在分類上相近,但地理分布、生活環境可能相差十萬八千裏,如東北虎和馬鹿都生活在森林中,構成複雜的生物關係,但老虎在食肉獸展區而馬鹿在幾百米以外的草食區展出,遊客無法把它們聯係起來。現代動物園是按生態地理區域概念來排列動物展區,東北虎和構成同一食物鏈的草食動物一起展出,向遊客解釋物種之間的相互關係:鹿是虎的食物,虎能控製鹿的種群規模,它們之間是互相依存的關係,都是複雜生物多樣性網絡中的一個環節。所以人類應保護所有的野生動物,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動物的運動天賦

不是鳥類……更不是飛機……那是什麼?與常識恰恰相反,有一種“貓”實際上跑得比獵豹還快。雖然它的名字與貓科動物有關,但它們根本不是一家人。世界上最快的動物是虎甲蟲,它在1秒鍾內的奔跑距離可達自己體長的171倍。盡管獵豹以速度著稱,但它必須跑出每小時770公裏的速度才能趕上這種昆蟲。

速度固然令人歎為觀止,但更讓人記憶深刻的是耐力……這項殊榮應授予常見於歐亞兩地的雨燕。這種鳥類能一刻不停地在空中飛行長達三年。它的進食、睡覺和交配都是在飛行中完成的,隻有在產蛋、讓翅膀稍作休息或感到無聊時才會著陸。

俗話說,“越是匆忙,越是累人”。有一種動物卻生活得悠哉遊哉,毫無壓力。南美洲生活著世界上最慢的動物:樹懶,其移動速度每小時隻有0.2公裏。它一般都會待在樹上,隻有在上廁所時才會從樹上下來。有時它會加快一下移動速度,尤其是保護小樹懶的時候。但不管樹懶如何努力,它也僅比蝸牛快5倍而已。

講完了慢動作,再來談談效率奇差的典型。企鵝就是一個例子,它們走路時所消耗的能量是其他動物的2倍。原因是因為企鵝的腿很短,所以移動起來相當費勁。

大象不會跳躍,就算有颶風的幫忙也是徒勞。它實在太重了,無法同時提起四條腿。而跳蚤的跳躍高度可達自己身高的200倍,相當於一個人跳過紐約的帝國大廈。

動物的智慧能力

雖然人體有許多複雜的機能,但動物也並非像看上去那麼簡單,它們的某些機能必須是親眼所見才會令人信服。

蟑螂比看上去的樣子更具活力,這句話可有多種不同的解釋。蟑螂的腦位於身體內,如果因意外(自然或人為)而失去了頭,它仍能在無頭狀態下存活長達9天。它的最終死因並非不能思考,而是不能進食。

但有些物種完全沒有這種顧慮,因為它們根本沒有腦,海星就是其中之一。海星的動作和行為都是由神經網所控製的。

有些哺乳動物的頭腦反應不大靈光。印尼的眼鏡猴以一雙巨大的眼睛而聞名,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一隻眼睛比其大腦要大得多。

動物的體重問題

阿拉斯加棕熊並不僅僅在許多好萊塢電影中赫赫有名。也許奧斯卡獎的評委還沒有認識到它們的才華,但它們的確擁有一項令其他動物都望塵莫及的殊榮。阿拉斯加棕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其體重相當於十四名男子選手的總和,約為862公斤。但它若與另一個棲息地的動物相比,隻能算小巫見大巫了。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重約170噸,長約34米。其體重相當於二十二頭大象的總和,身長相當於七隻長頸鹿躺倒在地排成一排。而樹懶得花上半個多小時,才能從藍鯨的一頭爬到另一頭。藍鯨的心髒有小汽車那麼大,動脈的寬度足以讓一名成年人在裏麵自由自在地遊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