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動物——人類的夥伴(1)(2 / 3)

在二疊紀末期,地球上的生物界來了一個大變革,三葉蟲等多種生物都絕滅了,古生代宣告結束。

在石炭、二疊紀,地殼繼續不斷升降,一些地區時而為海、時而為陸;造山運動也多次發生。今天的各大陸,在那時也已粗具規模,不過是聯成為一整塊,後來逐漸分裂成幾塊,並各自移動了位置,經過了兩億多年,才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古生代結束,地球的曆史進入中生代。那時的地球被爬行動物統治。這時的爬行動物,大都軀體龐大,形象恐怖,人們使用了傳說中的“龍”來稱呼它們。一時在陸地上爬的有恐龍,在海裏遊的有魚龍、蛇頸龍,在天上飛的有飛龍、翼龍,地球上成了“龍的世界”。

恐龍之所以能給人們留下特別深的印象,這是因為大多數恐龍的軀體巨大,有的體長20~30米,體重40~50噸。其實恐龍也並非都那樣大,也有小的。不過,那些小的被人們忽略了。一提到恐龍,人們就想到那些巨大的可怕的形象。

在中生代末期,恐龍和其他許多種“龍”都絕滅了,有人認為可能還有極個別的孑遺,但至今尚未找到。總之,在中生代末期,生物又來了一次大變革,而這也就成了劃分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一個重要依據。

出現在中生代晚期的強烈的地殼運動,可能是恐龍等絕滅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場規模很大的地殼運動,使地球上出現許多高山,氣候變冷,植物隨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有利於恐龍生存的環境改變了,而它們又沒有應變能力,隻好走上了絕滅的道路。近年來又有人提出,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才是恐龍絕滅的主要原因,講的也頗有道理。

不過中生代晚期發生的強烈的地殼運動,是確定無疑的,這輪運動對我國當時的大片土地影響很大,今天我國的地形大勢,就是在那時打下的基礎。

進入新生代,強烈的地殼運動繼續發生,特別是在3000多萬年前,長期被水淹沒、堆積有巨厚沉積物的現今喜馬拉雅山一帶,逐漸升起成為“世界屋脊”,這新一輪造山運動,被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它在我國其他地區也有表現,一些地區升高成為高原山嶽,一些地區又沉降成為平原窪地,造成地形起伏的巨大變化。

在爬行動物退位後,代之而起的是哺乳類動物,還有鳥類。一些四足有蹄、以吃植物為生的獸類繁殖起來,食肉類動物因有了食料也隨之發展起來了;地球上的生物,漸漸演變成為今天的狀況,人類登上地球這個舞台的條件成熟了,地球的曆史也隨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地球在不停地轉動,隨著它的轉動,時間在前進,幾十億年過去了,這才具備了適於人類發生和發展的條件。人類成為地球的主人,地球的曆史開始了一個新紀元。

究竟人類是多少年前在地球上出現的,至今還說不出一個肯定的數字,但進入第四紀後,人類才開始發展起來,這是毫無疑問的。

早在3000多萬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現了一種高級的哺乳動物古猿。這些古猿本來在森林中生活,成天在樹上攀援,但是由於環境變化,有一部分古猿下了地,而且學會直立行走,手腳分化,視野變得開闊,頭腦也發達了,終於能夠製造工具和說話,進化成了人,這種轉變現在一般都認為是在第四紀完成的。

第四紀時,幾次出現了世界範圍的氣溫降低,造成一些地區終年為冰雪所封凍,冰川掩蓋的陸地麵積,最大時曾達5200萬平方千米,比現在要大3倍多。

由於大量的水被凍結在冰川裏,海洋裏的水量減少,海麵降低,今天不少被海水淹沒的地方,當時都露出在海麵上,亞洲美洲之間的白令海峽,曾是連接兩大洲的“陸橋”。

氣候變冷,生物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影響,一些地區的森林減少直至消失;原來溫暖潮濕的叢林變成了幹冷的草原,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有些生物因不能適應環境的改變,所以絕滅了;也有些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則改變了自己的形體和習性。一部分古猿下地生活,看來也是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

人類的祖先為了得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經過難以想象的艱苦曆程,終於克服了環境改變帶來的困難,走出了一條從隻能適應環境到自發改造環境的新路。

在雲南省元謀,找到了150~180萬年前的猿人化石,同時發現了少量石器和用火的痕跡。約在50萬年前,生活在今天的周口店一帶的猿人,更已能造出大批石器和骨器,留下了許多用火的遺跡。到幾萬年前,那時人的形象便和今天的人接近了。

除了人以外,任何其他生物對自然界的影響都是無目的的,隻有人才使自己的行為成為有意識的活動。人的有目的的改造環境的作用將愈來愈顯現出巨大的威力。

人類的時代同地球曆史上的“朝代”相比,隻能說是剛剛開始。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很短,人類具有現在這樣強大的力量,為時更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