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水魚是一種可愛的海洋動物,它調皮好動,機靈敏捷。射水魚愛吃動物性餌料,尤其是生活在水外的小昆蟲,在自然環境中,水麵附近的昆蟲都是它們的捕食對象。射水魚那雙大大的水泡眼,可以在它行動時發揮重要作用。其眼內有一條條可以轉動的豎紋,當射水魚遊動時,這對大眼睛既可以觀察水麵的動態,又能敏銳地捕捉到空氣中物體的行蹤。然而,射水魚的高超技藝是如何施展的呢?當射水魚發現昆蟲後,便立即擺動魚鰭,迅速地向目標靠近,這時,它憋足力氣,從口中噴射出一股強有力的水柱。射出的水柱可以在一米之內,精確地擊中目標。昆蟲被擊落於射水魚附近的水麵,這樣,它就可以獨享自己的戰利品,美餐一頓了。射水魚除了可以擊落飛蛾、蒼蠅、蜜蜂等空中飛舞的小昆蟲之外,甚至還能射傷人的眼睛,足以見其噴射“水彈”的威力之大。
射水魚究竟是如何“修煉”成這一高超本領的呢?科學家研究得出結論,射水魚在瞄準目標的同時,能夠自動調整水對光線產生的折射作用。當射水魚在噴射“水彈”時,它的身軀會一直保持垂直狀態,眼睛與水麵距離非常近,保證了水彈的垂直發射。這樣就克服了光線的折射,將食物準確的收入囊中。
具有高超飛行技能的飛魚
人們都知道,魚兒的生存是離不開水的,但是有一種魚卻例外,那就是飛魚。飛魚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這些外形奇特的魚類能夠展開如翅膀一般的鰭,時而衝出海麵,時而潛入海中,其美麗的流線型身體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出藍色的光澤。
飛魚又叫做“燕兒魚”,因其在展開胸鰭飛翔時如燕子一般,故得此名。飛魚的外形又細又長而且呈扁狀,它之所以能夠飛翔,則要歸功於它發達的胸鰭。
飛魚主要以海中細小的浮遊生物為食,繁殖期為每年的四五月份。飛魚卵質地輕小,表麵的膜有絲狀突起,適於掛在海藻上。飛魚的長相奇特,胸鰭發達,像鳥類的翅膀一樣。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整個身體如織布的“長梭”,在海麵躍起時,展現出一種輕盈的姿態。飛魚的體態優美,在海中可以高速運動,速度可達100米/秒。其背部呈藍色與海水顏色相近,當它在海水表麵活動時,頗似一架掠浪而過的“小飛機”。
飛魚能夠練就神奇的飛翔本領是有原因的。原來,飛魚的視力很差,所以在大海中覓食艱難,為求得生存,飛魚要適應這種殘酷的環境,於是練就了飛翔的本領。它們隻能飛起來,以水麵的昆蟲為食。同時,又使自己避開了大魚的追逐,免遭天敵的攻擊。
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講,飛魚並不是真正的飛行,而隻是滑翔。每當它準備離開水麵時,必須在水中快速遊泳,胸鰭緊貼身體兩側,像一隻潛水艇穩穩上升。飛魚用它的尾部用力拍水,整個身體好像離弦的箭一樣向空中射出,飛騰躍出水麵後,打開又長又亮的胸鰭與腹鰭快速向前滑翔。尾鰭擊水產生的浮力會把它送上天空,飛魚會隨著上升的氣流在天空做短暫的“飛行”。可以說,尾鰭才是飛魚“飛行”的真正“發動器”。飛魚滑翔的高度與持續的時間較短,一般高度為距離水麵1.2米左右,時間上最多可持續60秒。
但是,當飛魚受到水下敵害的進攻時,它能以極快的速度飛離水麵。如果沒有這條尾鰭,飛魚就再也不能騰空躍起了,隻能在海裏過著暗淡的一生,或成為凶猛生物的腹中之物。
能“發電”的電魚
你聽說過電魚嗎?這個詞對於很多人可能都是陌生的。人們聽說過發電機發電、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甚至是潮汐能發電,卻不知道自然界中還有一些生物也能發電。據統計,有五百多種魚都會發電,人們把能產生電的魚稱為“電魚”。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發電”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這是人類的一項偉大發明,可是自然界中有一些魚也能夠發電。其中,以電鯰、電鰩和電鰻的“發電”能力為最強。據科學家測試,一條中等大小的電鰩每秒能放電150次,能產生70~220伏的電壓。一條非洲的電鯰所產生的電壓可高達350伏。南美洲的放電冠軍——電鰻能產生高達880伏的電壓。這樣強大的電壓甚至能將馬那樣大的動物擊斃。
這麼強大的放電能力是從何而來的呢?經過科學家對電魚的解剖發現:電魚的身體內長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這是其他魚類所不具備的。這種器官是由大量的電板和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組成的,是電魚進行自衛和捕食的重要工具。電鰩的體內有一堆呈六角形的肌肉,這種肌肉的兩麵具有不同的組織結構,肌肉的一麵比較光滑,通過神經連接起來;另一麵則凹凸不平,沒有神經。電鰩在發電前,由神經傳達信號,肌肉光滑麵便產生了電位,而另一麵由於不受神經控製,所以仍舊保持原來的靜態,這兩種狀態結合便使肌肉的這兩側產生了電位差,電流也就由此而形成了。電魚種類不同,其發電器官的形狀、位置和電板數都不相同。同樣是能發電的魚,電鰻的發電器官位置與電鰩的就不同。電鰻的發電器官生長在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呈長棱形;電鯰的發電器官則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共長有500萬塊電板;電鰩的發電器官類似扁平狀的腎髒,這種器官在其體內中線兩側,共有電板200萬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