鱟的血液中含有大量的銅物質,所以對其要取之有度。同時希望人類在捕用鱟的過程中也能注重生態物種的保護,以便於人們對其有更好的利用。
會打撈物品的章魚
章魚又稱“蛸”、“望潮”,是頭上生有八腕的軟體動物,故通稱為“八帶魚”。它們多棲息於淺海砂礫或軟泥底以及岩礁處。章魚的大腦和神經係統發達,並且有著極強的記憶力。所以,它常被視為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
章魚的體形較短,它的身子環繞著頭部並與頭連為一體,從頭部伸出8條腕,腕間有膜相連,每條腕上都有兩排肉質的吸盤,能穩固地吸附在海底並且有力地抓取獵物。它的腕足上有敏銳的觸覺、味覺器官,這樣能夠很好地幫助它辨別食物。
章魚體內的構造奇妙。在它的頸部,有一個被稱做“漏鬥”的管子。當章魚遊動時,從漏鬥處可噴出高速水流,由此產生的反作用可以推動章魚快速前進,這就使章魚的行進速度遠遠超過其他海洋動物,便於捕捉獵物。當它遇到敵害時,可以迅速逃跑。
章魚可以運用“障眼法”迅速逃生。因為,章魚的神經係統可以對皮膚上的顏色細胞進行有效控製。當受到外界刺激時,顏色細胞便會排列到表皮,頓時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有時,顏色變幻緩慢,有時會瞬間突變,這種色差上的轉變可以使它與周圍環境相融,以欺騙敵手,及時保護自己。
章魚還可以靠體內的墨汁腺和液囊逃避敵害。墨汁腺與液囊同消化係統相連。墨汁腺能夠製造出一種黑色或褐色液體,流入空空的液囊,當危險臨近時,章魚便將液囊中的墨汁通過肛門噴出來,用煙幕來迷惑敵手。這種墨汁有輕度麻醉作用,進入敵手的感覺器官可以使其暫時麻痹,這樣章魚就可以趁機脫險了。
最厲害的是,章魚竟然可以自行斷足。有時,章魚難以逃脫敵手的追捕,或腕足被敵手捉住,它就會使出最後的絕招,將腕足上的肌肉收縮,用力切斷腕足。這時,敵害會撲向扭動的腕足,而章魚早已逃之夭夭了。章魚一般在腕足的4/5處自斷,自斷後傷口會自行閉合,不會出血。幾十天後,就會生出新的腕足。
章魚為雌雄異體。章魚的交配季節一般在冬季,雌體會產下十多萬枚卵,並將卵藏於岩洞之中。孵化期間,雌體用吸盤將卵弄幹淨,並用水將卵攪動。經過4~8周後,幼體孵出。小章魚一般需要隨浮遊生物漂流數周,然後沉入水底隱蔽並以蝦蟹等為食,逐漸長大。
章魚特別喜歡藏身於瓶罐、容器等空的器皿中。人們利用它的這一特殊“愛好”,成功地發揮了章魚的打撈作用,使之成為“打撈高手”。
那麼怎樣發揮章魚的這一奇特功能呢?這個稱職的水下“打撈工”又是如何“工作”的呢?19世紀初,日本皇室用貨船裝載大量珍貴瓷器,回國途中在日本海出了事故,沉入大海。事情過去了100多年,沉船的地方太深了,以至於潛水員無法下潛到那裏。最後,有人想出了一個妙招:請章魚幫忙。人們將長繩綁在章魚身上,再把它們慢慢地放到沉船處。“打撈工”突然發現了各種美麗的器皿,便立即鑽進去,這時人們再慢慢地提起繩子,不知不覺間,章魚就發揮了其巨大的作用,這個“打撈高手”成功地挽救了沉船中的珍貴瓷器。
“永不分離”的琵琶魚
琵琶魚生活在南太平洋海域,人們驚奇地發現,琵琶魚竟然沒有一條雄魚,全部為雌性。這便讓人產生了疑惑,琵琶魚究竟是怎樣繁衍後代的呢?這種個頭微小的魚有著奇特的內部構造,雌琵琶魚會變出雄魚,它們竟然是雌雄融為一體的神奇魚種。
經研究,琵琶魚之所以能夠集雌雄於一體,是由於在雌魚身體的一側長有一個不起眼的包裹起來的小瘤,而這個凸起的小瘤就是雄琵琶魚的居所。雄琵琶魚和雌琵琶魚相比,二者外形個頭有著明顯的差距。人們曾捕到過一條一米長的雌琵琶魚,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附在它身上的雄魚隻有兩厘米長。雄魚的大部分器官隻停留在幼魚階段,唯一成熟的器官便是生殖腺。它們隻有寄生在雌魚身上才能保證生存乃至繁衍後代。這其中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呢?原來,個頭微小的琵琶魚在黑暗的深海裏是無法單純依靠眼睛尋找到合適的配偶的,因而這種自然選擇的結果迫使它們必須以“夫妻同體”的方式生存下來。剛剛從受精卵裏孵出來的雄魚,會依靠自己敏銳的嗅覺器官四處尋覓雌魚,如果找到了,它們就會立即把牙齒嵌到雌魚的身體裏,僅依靠雌魚來吸收養分維持生命的延續,也就是寄生在雌魚身上,與雌魚的循環係統合二為一,二者永遠地“相依相伴”了。雄魚寄生在雌魚身上後,它的大部分器官中隻有生殖器官在繼續發育直至成熟,而其他器官就停止生長了。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雌雄合體的琵琶魚,就可以保證繁衍後代的任務順利完成。
神射手——射水魚
射水魚屬於鱸形目射水魚科,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和澳洲地區,它們一般生活在淡水河裏。這種神奇的射水魚有一項特殊的本領,那就是它能射出水將食物準確地命中。射水魚自身具有很好的調節功能,這樣對它捕食食物來說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