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海口地理研究所的陳吉餘教授等,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善了瀉湖論。該論點主要依據太湖平原存在著海相沉積來推斷,認為因長江帶來的大量泥沙逐漸在下遊堆積,使當時的長江三角洲不斷向大海伸展,從而形成了沙嘴。以後沙嘴又逐漸環繞著古太湖的東北岸延伸並轉向東南,與錢塘江北岸的沙嘴相接,將古太湖圍成一個瀉湖。後來又因為泥沙的不斷淤積,這個瀉湖逐漸成為與海洋完全隔離的大小湖泊,太湖則是這些分散雜陳的湖群的主體,又經以後的不斷淡化而成為今日的太湖。
近年來,隨著對太湖地區地質、地貌、水文、考古和文獻資料等方麵的不斷研究,尤其是幾十處距今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以至漢、唐、宋文化遺物的發現,許多研究者對瀉湖論中所存的問題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在海水深入古陸地的過程中,雖然是一邊衝蝕,一邊沉積,但這種情況對於整個古陸地來說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雖有瀉湖地貌的沉積,但它不具整體意義。因此,瀉湖論雖然可以解釋太湖平原的地形和地質上的海湖沉積,但難以解釋何以在太湖平原腹地泥炭層之下以及今日湖底普遍有新石器遺址與古生物化石的存在,同時這也與全新世陸相層的分布範圍不符。許多人因此提出,太湖平原大部原為陸地,所以古代居民能夠在上麵聚居生存。
人們推測,大約在6000~10000年前,太湖地區是一片低平的平原,人們曾經在這裏生活和居住過。由於地勢較低,終於積水成湖,人們還沒有來得及搬走他們的家當,就被洪水淹沒了。
至於太湖這片窪地的形成,人們認為這和地殼運動有關。太湖地區可能一直是一個地殼不斷下沉的地帶,由於地勢低窪,從四麵八方彙來的流水不能及時排出去,自然就形成了湖泊。
太湖的“平原淹沒說”還沒有得到更多的傳播和響應,又一種成因說突然出現了。最近,一批年輕的地質工作者用全新的觀點來解釋了太湖的形成。
他們大膽地假設,可能是在遙遠的古代,曾有一顆巨大無比的隕石,從天外飛來,正好落在太湖的位置上。也就是說,偌大的太湖竟然是隕石砸出來的!他們估計,這顆隕石對地殼造成了強大衝擊力,其能量可能達到幾十億噸的黃色炸藥爆炸產生的能量,或者等於1000萬顆在日本廣島上空爆炸的原子彈的能量。
提出“隕石衝擊”假說的年輕人,列出了如下幾個方麵的證據:
第一,從太湖外部輪廓看,它的東北部向內凹進,湖岸破碎得非常嚴重;而西南部則向外凸出,湖岩非常整齊,大約像一個平滑的圓弧,與國外一些大陸上遺留下來的隕石坑外形十分相似。
第二,研究者在調查中發現,太湖周圍的岩石岩層斷裂有驚人的規律性。在太湖的東北部,岩層有不少被拉開的斷裂,而西南部岩層的斷裂多為擠壓形成。這種地層斷裂異常情況隻有在受到一種來自東北方向的巨大衝擊時才會出現。
第三,研究者還發現,成分十分複雜的角礫存在於太湖四周,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些岩石,其中還可以看到被衝擊力作用產生的變質現象。另外,他們還在太湖附近找到了不少宇宙塵和熔融玻璃,這些物質隻有在隕石衝擊下才會產生。
由以上的證據,他們推斷,這顆隕石是從東北方向俯衝下來的。由於太湖西南部正好對著隕石前下方,衝擊力最大,所以產生放射性斷裂,而東北部受到拉張力的作用,形成與撞擊方向垂直的張性斷裂。由於隕石巨大的衝擊力,造成岩石破碎,形成成分混雜的角礫岩和岩石的衝擊變質現象。
對太湖的成因,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但所有這些不同的觀點,都有助於推動人們作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隨著探究的不斷深入,相信人們最終一定能揭開撲朔迷離的太湖成因之謎。
廬山探秘
廬山的形成隻能是地質年代地殼構造運動的結果。在遙遠的地質年代,這裏原是一片汪洋,後經造山運動,才使廬山脫離了海洋環境。現今廬山上所裸露的岩山,如“大月山粗砂岩”,就是元古代震旦紀的古老岩石。那個時代的廬山並不高,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它經曆了數次海侵和海退。廬山大幅度上升是在距今約六七千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當時,地球上又發生了強烈的燕山構造運動,位於淮陽弧形山係頂部的廬山,受向南擠壓的強力和江南古陸的夾持而上升成山。山呈腎形,為東北一西南走向,形成了一座長25千米、寬10千米、周長約70千米,海拔1474米以上的山地。這就是千古名山廬山的形成過程。
廬山“奇秀甲天下”之說並非過譽。因為這裏無論石、水、樹無一不是絕佳的風景,五老絕峰,高可參天,經常雲霧繚繞。說到廬山多霧,這與它處於江湖環抱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由於雨量多、濕度大,水汽不易蒸發,因此山上經常被雲霧所籠罩,一年之中,差不多有190天是霧天。大霧茫茫,雲煙飛渡,給廬山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凡到廬山者,必遊香爐峰,因為香爐瀑布,銀河倒掛,確實迷人。李白看見香爐瀑布後,萬分讚歎,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香爐瀑布飛瀉轟鳴之美,至今令到此觀光的遊者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