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後,艾甫斯上尉帶領探險隊來到這裏。他從加利福尼亞灣起錨,沿科羅拉多河上溯,兩個月後他登上岸,在南裏姆騎著騾子沿著岩架行進。後來他是這樣記述岩架的:距陡峭深淵的邊緣不到8厘米,淵深300米;另一邊一堵陡直岩壁差不多觸及膝蓋。可見科羅拉多大峽穀是多麼的陡峭。
一般人來到大峽穀,隻覺滿目蒼涼。其實,大峽穀國家公園有多種野生動植物,已查明的陸地動物有90餘種,鳥類180多種。植物有罌粟、雲杉、仙人掌、冷杉等。大峽穀裏仍有早期印第安人的泥牆小屋廢墟。乘直升機飛到哈瓦蘇峽穀上空,還可俯瞰到哈瓦蘇派印第安人的居地。
沙漠為熱帶雨林“施肥”探秘
亞馬孫河是拉丁美洲人民的驕傲,它浩浩蕩蕩,蜿蜒流經秘魯、巴西、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等國,滋潤著80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土地,孕育了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孫熱帶雨林。亞馬孫原始森林,占地球上熱帶雨林總麵積的50%,達650萬平方千米,其中有480萬平方千米在巴西境內。這裏自然資源豐富,物種繁多,生態環境紛繁複雜,生物多樣性保存完好,被稱為“生物科學家的天堂”。
森林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消減汙染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的功能,熱帶雨林就像一個巨大的吞吐機,每年吞噬全球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又製造大量的氧氣,亞馬孫熱帶雨林由此被譽為“地球之肺”。熱帶雨林又像一個巨大的抽水機,從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再通過蒸騰作用,把水分散發到空氣中。另外,森林土壤有良好的滲透性,能吸收和滯留大量的降水。但奇怪的是,那裏的土地卻十分貧瘠。那麼,樹木生長所需的養分從哪裏來呢?有些科學家認為,是位於東半球的撒哈拉沙漠漂洋過海來給亞馬孫熱帶雨林“施肥”。這是真的嗎?
亞馬孫河橫貫南美洲,沿途有數以千計的支流彙入,河流流域麵積700多萬平方千米。其中,亞馬孫平原占地麵積約為56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衝積平原。由於亞馬孫平原位於赤道附近的多雨地區,所以這裏四季高溫,每月平均氣溫都在26℃以上。但這裏的降水量極為豐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西部地區甚至可以達到3000毫米。然而,亞馬孫河流域的土地由於嚴重缺乏磷酸鈣,所以流域內幾乎沒有腐殖土。有人指出,正是由於非洲沙漠塵土的侵入,才使亞馬孫河流域成為廣闊富饒的熱帶雨林。否則,這裏將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在數萬年前,亞馬孫河流域的森林麵積非常小,隻相當於現有規模的很小一部分。近年來,美國航空航天局通過氣象衛星和特殊飛行器,對南美洲的巨大塵埃雲進行追蹤,發現這些塵埃主要來自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及其以南的撒海爾半幹旱地區。美國邁阿密大學的一位科學家經過仔細研究,發現這些塵埃雲也對美國南部的一些地方和加勒比海的一些島嶼的氣候產生影響,在這些塵埃雲的作用下,巴巴多斯島上相當一部分土壤是來自非洲的。此外,塵埃雲還將非洲塵埃帶到邁阿密,從而使邁阿密城披上了一層紅色。那麼,這些塵埃是如何飛越遼闊的大西洋,從遙遠的非洲來到美洲的呢?
一些科學家認為低緯地區上空的東風帶是運送這些塵埃的載體。如果按東風的平均風速計算,富含養分的撒哈拉沙漠的塵土需要5~10天才能跨越大西洋到達亞馬孫河流域。美國一位熱帶生態學家認為,如果每年有1200萬噸塵土落到亞馬孫地區,則可以使平均每公頃土地增加1.1千克的磷酸鈣。
太湖成因探秘
太湖的水域形態就像佛手,作為江南的水網中心,太湖蘊藏了豐富的資源並孕育了流域內人們的繁衍生息,自古就被譽為“包孕吳越”;曆代文人墨客更是為之陶醉,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太湖風光秀麗,物產富饒,附近的長江三角洲河網縱橫,湖蕩星羅棋布,向來是中國的魚米之鄉。太湖四周群峰羅列,出產的碧螺春名茶與太湖紅橘,在古代就是朝廷的貢品。太湖裏還富有各種各樣的水產品,其中的太湖銀魚,身體晶瑩剔透,肉質細嫩,是筵席上的美味佳肴。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兼具秀麗風景和浩渺壯闊氣派的飲譽中外的太湖,關於它的成因,直到今天還爭論不休。
早在20世紀初,中國地理學家丁文江與外國學者海登施姆就認為,是大江淤積導致了太湖的形成。他們指出,在五千年前江陰為海岸,江陰以東、如皋以南、海寧以北,包括太湖地區在內都是長江淤積的範圍,這是最初對太湖成因所作的理論上的描述。
到20世紀30年代,由於在湖區地下發現有湖相、海相沉積物等,所以學術界對太湖的形成有了較成熟和係統的看法。著名的地理學家竺可楨與汪湖楨等提出了瀉湖成因論,瀉湖論在以後又不斷被充實進新的內容。德國人費師孟在1941年提出,經太倉、嘉定外岡、上海縣馬橋、金山漕涇,直至杭州灣中的王盤山附近,是公元1~3世紀的海岸線。後經對位於岡身的馬橋文化遺址下的貝殼碎屑進行碳14測定,研究者基本上公認岡身是6000年前的古海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