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藻海一年四季風平浪靜,海流微弱,各個水層之間的海水幾乎不發生混合,所以這裏的淺水層的營養物質更新速度極慢,因而靠此為生的浮遊生物也是少之又少,隻有其他海區的1/3。這樣一來,那些以浮遊生物為食的大型魚類和海獸幾乎絕跡,即使有,也同其他海區的外形、顏色不同。
1492年9月16日,當哥倫布的探險船隊正行駛在一望無際的大西洋上時,忽然,船上的人們看到在前方有一片綿延數千米的綠色“草原”。哥倫布欣喜若狂,以為印度就在眼前。於是,他們開足馬力駛向那片“草原”。但當哥倫布一行人駛近草原時,不禁大失所望,原來那“草原”是一望無際的海藻。那片海域即今天的馬尾藻海。
馬尾藻海有“海上墳地”和“魔海”之稱。這是因為許多經過這裏的船隻,不小心被海藻纏繞,無法脫身,致使船上的船員因沒有食品和淡水,又得不到救助,最後饑餓而死。最先進入這片海域的哥倫布一行就在這裏被圍困了一個多月,最後在全體船員們的奮力拚搏下才得以死裏逃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奧茲明少校曾親自去了馬尾藻海,海上無風,“綠野”發出令人作嘔的奇臭,到處是毀壞了的船骸。到了晚上,海藻像蛇一樣爬上船的甲板,將船裹住不放,為了航行,他隻好把海藻掃掉,可是海藻反而越來越多,像潮水一樣湧上甲板。經過一番搏鬥,精疲力竭的他才僥幸得以逃生。
馬尾藻海位於大西洋中部,強大的北大西洋環流像一堵旋轉的堅固圍牆,把馬尾藻海從浩瀚的大西洋中隔離出來。因此,由於受海流和風的作用,較輕的海水向海區中部堆積,馬尾藻海中部的海平麵要比美國大西洋沿岸的海平麵平均高出1米。
那麼,馬尾藻海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如果把大西洋比作一個碩大無比的盆子,北大西洋環流就在這盆中做圓周運動。而馬尾藻海則非常平靜,所以許多分散的懸浮物都聚集在這裏,海上草原就是這樣形成的。但是,馬尾藻海裏的馬尾藻究竟是怎麼來的,人們還沒有找到一個肯定的答案。有的海洋學家認為,這些馬尾藻類是從其他海域漂浮過來的。有的則認為,這些馬尾藻類原來生長在這一海域的海底,後來在海浪作用下,漂浮出海麵。
最令人稱奇的是,這裏的馬尾藻並不是原地不動,而是像長了腿似的時隱時現,漂泊不定。一些經常來往於這一海區的科學家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怪事:他們有時會見到一大片綠色的馬尾藻,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卻不見它們的蹤影了。在這片既無風浪又無海流的海區,究竟是何種原因使這片海上大草原漂泊不定呢?至今仍是個謎。
東非大裂穀探秘
從北麵的敘利亞到南麵的莫桑比克,東非大裂穀穿越20個國家,延綿6700多千米,差不多是地球圓周的1/5。這道裂口寬達100多千米,從周圍高原到穀底的峭壁高達450~800米。東非大裂穀氣勢宏偉,景色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穀帶,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
東非大裂穀其實並不是穀,因為在整條裂穀中,既有崇山,也有高原,而且在伊索比亞南部更分成兩支,直到坦桑尼亞與烏幹達邊界的維多利亞湖地區才重合起來。在這個地球上最長而不間斷的裂口內,可以找到地球的最低點、世界最高的火山、地球上最大的湖泊。
東非大裂穀起自敘利亞,形成約旦河穀與死海。死海海麵比平均海平麵低400米,是各大洲中的最低點。這個地區氣溫很高,水分迅速蒸發,含鹽量約為30%,是海水的10倍,就是不會遊泳的人也能輕易浮在水麵上。
距東非大裂穀起始點約800千米處,海水侵入,這道口子沿著亞喀巴灣和紅海延伸,到伊索比亞寬闊的扇形達納基勒窪地才轉入非洲大陸。這片平原曾被鹽度與死海相當的鹽水淹沒過,有些部分在海平麵150多米以下。所有水蒸發後,留下了一層鹽層,有些地方的鹽層有5000米厚。
在沿東非大裂穀形成的湖泊中,坦噶尼喀湖、馬拉維湖和維多利亞等淡水湖泊由於四周有幹旱荒漠阻隔,湖水裏生活著數百種其他地方沒有的魚。
三個湖中最淺的維多利亞深100米,這個湖也是形成最晚的,隻有近75萬年的曆史。此湖形成時,西麵的土地隆起,把數條河流的河道截斷,結果河道加深加寬,成為小湖。維多利亞湖本身也經曆變遷,在泛濫時會把原來與外界隔絕水體中的生物接收過來,在幹旱期,湖中生物又會回到與世隔絕的生活。
形成裂穀的地方都位於地殼的“熱點”上,溫差與密度的差別令熔岩升向地殼表麵,沿著裂穀的軸線火山活動頻繁。非洲大陸上的最高峰——乞力馬紮羅山與肯亞山就在裂穀的軸線上,第三大火山坦桑尼亞北部的恩戈羅山已坍塌的火山口成為非洲最佳野生動物保護區,火山口內有一個天然灌溉係統,全年水分充足。西麵的塞倫蓋蒂平原可容下比恩戈羅多100倍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