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髏海灘四下望去,滿目蕭疏荒涼,這片海岸上的一切都不同尋常。
通向大海的四萬個台階探秘
有這樣一個神話,愛爾蘭巨人麥科爾砌築了一條路,從他在愛爾蘭北部安特裏姆郡的家門穿過大西洋,到達他的死敵蘇格蘭巨人芬哥爾所在的赫布裏底群島。但狡猾的芬哥爾先發製人,在麥科爾還未采取行動前先來到愛爾蘭。麥科爾的妻子機智地騙芬哥爾說,熟睡中的麥科爾是她繈褓中的兒子。芬哥爾聽了很是害怕,心想繈褓中的兒子已是如此巨大,他的父親一定更加巨大。於是驚慌地逃到海邊安全的地方,並把走過的路拆毀,令砌道不能再用。
另一種傳說則要平和、浪漫得多。傳說,中古愛爾蘭塔拉王的武士芬恩·麥庫爾愛上了內赫布裏底群島中斯塔法島上的一位身材高大的美女。為了把這個美人腳不沾水地娶回阿爾斯特,芬恩建造了這條通往斯塔法島的石路……
今天,在愛爾蘭北部海岸的賈恩茨考斯韋角,我們看見的數以萬計的多角形樁柱,據說就是巨人麥科爾砌築的。這些樁柱大部分高6米,拚在一起成蜂巢狀,構成一道階梯,直伸入海。從高空望下去,砌道就像沿著270多千米長的海岸,由人工砌築出來的道路,往北一直延伸到大西洋。這些屹立在大海之濱已有數千萬年之久的岩層,以其井然有序的排列組合及美輪美奐的造型,令無數遊人歎為觀止。
賈恩茨考斯韋角的樁柱可分作大砌道、中砌道和小砌道三組,人們饒有興趣地給這些樁柱起了些古怪的名字,如被峭壁隔開的“煙囪頂”和“哈米爾通神座”觀景台。
早在17世紀,學者們就開始研究它的起源,“巨人之路”及其周圍海岸也很快發展成為一個科學家們頻繁光顧的地質學研究場所。撇開神話不談,關於這條砌道是怎樣形成的,就有多種認識。曾有人認為這些樁柱是海水中的礦物沉積所成。
今天,大部分地質學家都認為砌道的形成源自火山活動。約在五千萬年前,愛爾蘭北部和蘇格蘭西部的火山活動活躍,從火山口湧出的熔岩冷卻後僵化,在新爆發之後,另一層熔岩又覆蓋在上麵。熔岩覆蓋在硬化的玄武岩層土上冷卻得很慢,收縮也很均勻。熔岩的化學成分令冷卻層的壓力平均分布於中心點四周,因而把熔岩拉開,形成規則的六角形。這個過程發生一次後,基本形狀就確定下來了,於是便在整層重複形成六角形。冷卻過程遍及整片玄武岩,這樣就形成一連串的六角形樁柱。在首先冷卻的最頂上一層,石頭收縮,裂成規則的菱形,當冷卻和收縮持續,表麵的裂縫向下伸展到整片熔岩,整片玄武岩層就被分裂成直立的樁柱。千萬年來,堅硬的玄武岩柱不斷被海洋侵蝕,就成了高低不一的模樣。石柱的顏色則受到冷卻速度的影響,石內的熱能漸漸散失後,石頭便氧化,顏色由紅轉褐,再轉為灰色,最後成為黑色。不過,地質學家的這種觀點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通向遠古時空隧道科羅拉多大峽穀探秘
在美國亞利桑那沙漠中部,有一條長約515千米的大峽穀,最深處的格拉尼特峽位於托羅韋帕高地北緣下800米處,深1600米,最寬處達29千米。峽穀峭壁由岩石構成,岩紋清晰可見。穀底為淺黑的片岩(一種容易裂開有變質岩)和富含化石的花崗岩。大峽穀氣象萬千,被公認為北美洲的一大奇景,連羅斯福總統都慨歎那是“每個美國人都應該一看的勝景”。
大峽穀大體呈東西走向,平均穀深1600米,全長350千米。大峽穀穀底寬度不足1000米,最窄處僅120米。“科羅拉多”在西班牙語中意為“紅河”,這是由於河中夾帶大量泥沙,河水常顯紅色而得名。有人說,在太空唯一可用肉眼看到的自然景觀就是科羅拉多大峽穀。
相傳,大峽穀形成於一次大洪水中。當時,人類被上蒼變成魚才得以生存下來。從此以後,當地的印第安人不吃魚類,到現在也沒有改變。其實,大峽穀是在洶湧澎湃的科羅拉多河水所夾帶的大量泥沙碎石所產生的巨大的侵蝕切力下形成的。大峽穀地區最古老的岩層形成於寒武紀,是由於地球內外力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峽穀兩岸隨處顯露著形成於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斷麵,岩層清晰,還保持著原始狀態,是一部生動的地質“教科書”。1919年,大峽穀被設立為美國國家公園。
峽穀中的地形奇特多變,有的尖如寶塔,有的像奇峰聳立,有的如洞穴般幽深。根據外形的特征,人們給它們起名叫狄安娜神廟、阿波羅神殿、婆羅門寺廟等。
最早來到這裏的歐洲人,是西班牙的一名騎士德科倫納多及其隊伍。1540年,他率領300人到此尋找黃金。他們在峽穀邊緣,循著水聲找了3天,也沒找到通往河邊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