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東非大裂穀一直引人注目;當今世界,東非大裂穀的未來命運,更是舉世關注。
美國地理學家約翰·喬治,曾在1893年對裂穀進行了5個星期的實地調查。他推測:東非裂穀不是由河流衝刷而成,而是因為地殼下沉,形成了一個兩邊峭壁相夾的溝穀凹地。現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試圖通過勘測東非大裂穀,尋找板塊分離的答案。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的擁護者在研究肯尼亞裂穀帶時注意到,兩側斷層和火山岩的年齡,隨著離開裂穀軸部的距離的增加而不斷增大,因此他們認為這裏是一起大陸擴張的中心。2003年1月,來自美國、歐洲國家和埃塞俄比亞的72位科學家協作完成非洲曆史上最大的地震勘測。科學家們推測,火山活動頻繁的東非大裂穀的“傷口”將越來越大,最終將變成海洋。但是,反對板塊理論的人則認為這些都是危言聳聽。他們認為大陸和大洋的相對位置無論過去和將來都不會有重大改變,地殼活動主要是作上下的垂直運動,裂穀不過是目前的沉降區而已,將來它也可能轉向上升運動,隆起成高山而不是沉降為大洋。
東非大裂穀未來的命運究竟如何,人類隻有拭目以待。
骷髏海岸探秘
納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幹燥的沙漠之一。它起於安哥拉和納米比亞的邊界,止於奧蘭治河,沿非洲西南大西洋海岸延伸2100千米。納米布沙漠被凱塞布幹河分成兩個部分,南麵是一片浩瀚的沙海,北麵是多岩的礫石平原,沿斯凱利頓海岸一帶的海洋洶湧險惡。這裏是世界上唯一沙漠(納米布沙漠)與海洋(大西洋)相連處,充滿了詭異恐怖色彩的骷髏海岸就在南緯15°~20°之間的納米比亞西海岸,這段海域因為南極洋流與大西洋洋流相遇,稱為“西風漂流”地帶。這條500千米長的海岸備受烈日的煎熬,沿岸的年降雨量不到25毫米,濕度來自夜間所形成的露水以及每隔10天左右夜間吹入海岸的霧靄,它們有時深入內陸達50千米。8000萬年以來,寒冷幹燥的風從海洋吹來,在海岸邊堆積起巨大的沙丘。每15年一次,奎土布河的威力足以將沙子全部衝到大西洋海岸,而來自西南方向的海浪再把沙子堆上海岸。這種沿岸的衝積過程可能持續上千年,沙粒被不停地衝來衝去。在海浪下麵,沙子堆積成巨大的水下沙壩,加上強勁的海風和頻繁出現的大霧,使這裏變成了危險的水域。幾個世紀以來,無數的船隻隻要到了這裏,就難逃死亡的厄運。
因失事而破裂的船隻殘骸,雜亂無章地散落在古老的納米布沙漠和大西洋冷水域之間的海岸線上。葡萄牙海員把納米布這條綿延的海岸線稱為“地獄海岸”,也有人把它叫做骷髏海岸。
骷髏海岸從大西洋向東北一直延伸到內陸的沙礫平原,從空中看下去,是一大片褶痕斑駁的金色沙丘。由於長期以來風力的作用,海岸沙丘的岩石被刻蝕得奇形怪狀,猶如妖怪幽靈,從荒涼的地麵顯現出來。南風從遠處的海吹上岸來,布須曼人稱這種風為“蘇烏帕瓦”。“蘇烏帕瓦”吹來時,沙丘表麵向下塌陷,沙粒彼此劇烈摩擦,發出隆隆的呼嘯聲,交織成一首奇特的交響樂,就像是獻給那些遭遇海難的海員,以及在迷茫的沙暴中迷路的冒險家的挽歌。
納米比亞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素為西方殖民主義國家覬覦垂涎。19世紀德國人大舉入侵納米比亞,但從未占領骷髏海岸。骷髏海岸是水手的墓地,無數的船隻迷失在這裏的濃霧和狂暴的海水中。據說一支德國部隊進入骷髏海岸,卻因為迷失方向而全軍覆滅。一些外國船隊也企圖在這裏登陸,由於浪高灘險,大多船隻都觸礁沉沒。
1933年,一位瑞士飛行員諾爾從開普敦飛往倫敦時,飛機失事,墜落在這個海岸附近。有一位記者指出他的屍骨終有一天會在“骷髏海岸”找到,可是諾爾的遺體一直沒有被發現。
1942年,英國貨船“鄧尼丁星”號在庫內內河以南40千米處觸礁沉沒,21位乘客包括3個嬰孩,以及42名男船員僥幸乘坐汽艇登上了岸。那次救援共派出了兩支陸路探險隊,從納米比亞的溫德胡克出發,還出動了3架本圖拉轟炸機和幾艘輪船。其中一艘救援船觸礁,3名船員遇難。這次救援用了近4個星期的時間才找到所有遇難者的屍體和生還船員,並把他們安全地送回。
1943年,人們在這個海岸沙灘上發現13具無頭骸骨橫臥在一起,其中有一具是兒童骸骨;不遠處有一塊風雨剝蝕的石板,上麵有一段寫於1860年的話:“我正向北走,前往60英裏外的一條河。如有人看到這段話,照我說的方向走,神會幫助他。”但至今仍沒有人知道遇難者是誰,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暴屍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