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對自然奇觀的探秘(4)(3 / 3)

1982年,阿蘇伊爾幽穀又迎來了一支考察隊。第一個隊員下到810米深的時候,說什麼也不敢再往下走了,隻好爬了上來。這時候,另一個經常和山洞打交道的有經驗的隊員已經係好保險繩。保險繩上的標誌已經移到了800米、810米、820米,最後達到了821米。其實,那個洞穴專家沿著刀削斧鑿般的峭壁一步一步下到821米深度的時候,突然感到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於是,這一次的探險活動也結束了。

阿蘇伊爾幽穀探險家們所創下的最高紀錄就是821米。盡管目前阿蘇伊爾幽穀對人們來說還是一個未知領域,但它仍將繼續吸引著探險家們,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個謎團就會被解開。

美麗的海底“花園”探秘

20世紀80年代,一些科學工作者在格拉普高斯海嶺及東太平洋海隆進行考察。他們乘坐深潛器潛到海底,當打開探照燈時,通過潛望鏡及海底電視,他們看到一幅神奇的畫麵:在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上,生長著海葵一類的植物,還有各種動物,長達5米的鮮紅色蠕蟲、西瓜一般大的海蚌、菜盆似的蜘蛛、手掌大小的沙蠶等,它們自由自在地遊弋著,還不時地以驚訝的目光瞅瞅它們從未見過的人類。科學家稱這個美麗奇妙的世界為“海底攻瑰園”。

科學家們又發現,在離“海底玫瑰園”稍遠的地方,有一個個粗大“煙囪”正在“咕嘟咕嘟”地冒煙,“煙囪”直徑約為2~6米,熱水存其中上下不停地翻騰著,還不時噴射出五光十色的乳狀液體。在“煙囪”的周圍,凝結著一堆堆冷卻了的火山熔岩,形狀如同一束束巨大的花束,姿態萬千。

在如此深邃的“暗無天日”的海底,為什麼會有這麼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呢?

經過測量,科考工怍者發現這一海域的海水深達2600~3000米,“煙囪”噴出的熱泉水溫高達350℃~400℃,這裏不僅含有豐富的金屬物質,而且還含有硫黃等氣體。由於硫黃的存在,導致了硫黃細菌的繁殖。正是這些硫黃細菌的繁殖,加上海底“煙囪”裏獨特金屬物質的存在,造就了這個地方奇特的生物群落。

那麼,這海底“煙囪”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它是這一海域所獨存的嗎?

1977年,英國地質學家乘坐“阿爾文號”深潛器,首次觀察到太平洋格拉普高斯海嶺正在噴溢的海底“煙囪”。1979年,芙國的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和化學家們再一次乘坐“阿爾文號”深潛器,對東太平洋海隆及格拉普高斯海嶺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察,同時還拍攝了電視紀錄片。他們在第二年夏天繼續考察時,又發現了許多新的含礦熱泉水及氣體的噴溢區。這些水下的溫泉、海底火山噴發的噴孔裏溢出的熱泉水溫度高達56℃,豐富的鐵、銅、鋅、錳、鉿、金等金屬物質隨著熱泉水噴出海底之後,在“煙囪”周圍沉積下來,形成礦泥。這些物質是人類潛在的礦物資源,也是地質學家們期待研究的對象。

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東亞和西啞大陸之間的紅海海底,就發現了多處類似“煙囪”的“熱洞”。目前,人們已在紅海海底找到四處“熱洞”。紅海的魚類有15%是其他海洋裏所沒有的。以往,人們總是以海水的鹽分、溫度較高和氣候幹燥等原因來解釋紅海海域特有的海洋生物群存在的現象。現在看來,紅海特殊生物群落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應該是大量特有金屬物質的供應以及海底“煙囪”的存在。

在很長時間內,地質學家們對礦產的形成和地殼運動有著不同的看法,其中的一種解釋是把地殼先劃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的板塊,熔融物質在地殼以下很深的地方,沿著一定方向從海底噴溢出來,為板塊運動提供動力,致使海底急劇擴張,並且形成不同的礦產。海低“煙囪”的發現是對這種觀點的一個直接證據,這個發現對生命科學的研究也具有重大價值。在深邃的海底,模糊有陽光和光合作用的情況下,存在如此五光十色,充滿魅力的生物世界,實在令人不敢相信。生活在這裏的海底動物的食物是一些與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形式較為接近的菌類,這為研究生命起源提了新的研究方向。

海上墳地探秘

馬尾藻是一種普通的海藻,可是生長在大西洋的馬尾藻卻與眾不同,它們連綿不斷地漂滿約450萬平方千米的海區,以至於這個海區被稱作馬尾藻海。

馬尾藻海位於北大西洋環流中心的美國東部海區,約有2000海裏長、1000海裏寬。海上大量漂浮的植物主要是由馬尾藻組成,這種植物以大“木筏”的形式漂浮在大洋中,直接從海水中攝取養分,並通過分裂成片、再繼續以獨立生長的方式蔓延開來。厚厚的一層海藻鋪在茫茫大海上,一派草原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