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亞加拉”一詞來自印第安語,意即“如雷貫耳”。關於這個瀑布有一則動人的傳說:從前,有一位美貌的印第安姑娘被部落的酋長相中。酋長想娶她為妻,但姑娘不願意,於是,在新婚之夜,她獨自劃著獨木舟沿尼亞加拉河而上。在河水中,姑娘變成了美麗的仙女,後來經常出現在大瀑布的彩虹中。
尼亞加拉瀑布原本是人跡罕至、鮮為人知之地,幾千年來,隻有當地的印第安人知道這一自然奇觀。在他們實際上見到瀑布之前,就聽到如同打雷般的聲音,因此他們把它稱為“Onguiaahra”,意即“巨大的水雷”。據傳,歐洲人布魯勒於1615年領略到尼亞加拉瀑布奇觀。1625年,歐洲探險者雷勒門特第一個寫下了這條大河與瀑布的名字,稱為尼亞加拉。
據說尼亞加拉瀑布已存在約1萬年了,它的形成在於不尋常的地質構造。在尼亞加拉峽穀中岩石層是接近水平的,每英裏僅下降19~22英尺。岩石的頂層由堅硬的大理石構成,下麵則是易被水力侵蝕的鬆軟的地質層。激流能夠從瀑布頂部的懸崖邊緣筆直地飛瀉而下,正是由鬆軟地層上的那層堅硬的大理石地質層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時期,巨大的大陸冰川後撤,大理石層暴露出來,被從伊裏湖流來的洪流淹沒,形成了現今的尼亞加拉大瀑布。通過推算冰川後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則有可能是在2.5萬年前形成的,但具體形成於何時還有待考證。
能“報時”的澳大利亞怪石探秘
岩石能報時?聽起來近乎天方夜譚,但在澳大利亞中部阿利斯西南的茫茫沙漠中,確實有一塊能“報時”的怪石。屹立在沙漠中的這塊怪石高達348米,周長約8000米,僅其露在地麵上的部分就可能有幾億噸重。
這塊怪石通過每天很有規律地改變顏色來告訴人們時間的流逝:早晨,旭日東升,陽光普照的時候,它為棕色;中午,烈日當空的時候,它為灰藍色;傍晚,夕陽西沉的時候,它為紅色。它是當地居民的“標準時鍾”,當地居民根據它一日三次的顏色變化來安排農事以及日常生活。
怪石除了隨太陽光強度不同而改變顏色外,還會隨著太陽光照射角度的變化而變幻形象:時而像一條巨大的,悠然漫遊於大海之中的鯊魚的背鰭;時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麵上烏黑發亮的潛艇;時而像一位穿著青衣、斜臥在潔白軟床上的巨人……
怪石為何具有“報時”的功能?
為了解釋怪石“報時”的現象,許多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對怪石所處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進行了詳細考察,並對怪石的結構成分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些科學家試圖這樣解釋怪石產生的“怪現象”:怪石之所以會變色是由於怪石處在平坦的沙漠,天空終日無雲,空氣稀薄,而怪石的表麵比較光滑,在這種情況下,怪石表麵有鏡子的作用,能較強反射太陽光,因而從清晨到傍晚天空中顏色的變化能相應地在怪石上得到呈現。
怪石變幻其形象則是由於太陽光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活動而產生反射、折射的數量及角度的不同,這種變化反映到人眼,即成為怪石幻形。
詭秘幽靈島
兩方入酷愛航海,而曆來航海史上怪事多多。在斯匹次培根群島以北的地平線上,1707年英國船長朱利葉斯發現了陸地,但這塊陸地始終無法接近,然而值得肯定的是,這塊陸地不是光學錯覺,於是他便將“陸地”標在海圖上。200年後,乘“葉爾瑪克”號破冰船到北極考察的海軍上將瑪卡洛夫與他的考察隊員們再次發現了一片陸地,而且正是朱利葉斯當年所見到的那塊陸地。航海家沃爾斯列依在1925年經過該地區時,也發現過這個島嶼的輪廓。但科學家們在1928年前去考察時,在此地區卻沒有發現任何島嶼。
一艘意大利船在1831年7月10日途經西西裏島附近時,船長突然發現在東經12°42′15″、北緯37°1′30″的海向上海水沸騰起來,一股直徑大約200米、高20多米的水柱噴湧而出,水柱刹那見間變成了一團500多米高的煙柱,並在整個海麵上擴散開來。船長及船員們從未見過如此此景觀,被驚得目瞪口呆。當這隻船在8天以後返航時,發現一個冒煙的小島竟出現在眼前。許多紅褐色的多孔浮石和大量的死魚漂浮在四周的海水中,一座小島在濃煙和沸水中誕生了,而且在隨後10多天裏不斷地伸展擴張,周長擴展到4.8公裏,高度也由原來的4米長到了60多米。由於這個小島誕生在突尼斯海峽裏,這裏航運繁忙,地理位置重要,因此馬上引起了各國的注意,大量的科學家前往考察。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正當人們忙於繪製海圖、測量、命名並多方確定其民用、軍事價值時,小島卻突然開始縮小。到9月29日,在小島生成後一個多月,它已經縮小了87.5%;又過了兩個月,海麵上已無法再找到小島的蹤跡,該島已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