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光的形成
極光是由來自大氣外的高能粒子撞擊高層大氣中的原子而引起的。這種相互作用常發生在地球磁極周圍區域。一般是太陽風“吹”到地球附近時,部分帶電粒子被地球磁場俘獲,並吸引這些粒子向磁極下落。它們與氧和氮的原子碰撞,“轟走”電子,使之成為激發態的離子,這些離子發射不同波長的輻射,產生紅、綠、藍等色的特征色彩,這樣就形成了極光。因為地磁極在南北極附近,所以極光離南北極也不會太遠。
佛光的奧秘
佛光,又叫“峨眉寶光”,它是一個巨大的七彩光環,光環中還有人的影子。觀看佛光的人舉手、揮手,此即人影也會舉手,揮手“雲成五彩奇光,人影在光中藏”的景象,神奇而魂麗。佛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奇異的佛光
有研究人員對自己親眼見到的佛光做過詳盡的記錄:一輪彩色的光環如同顯影一樣由淡到濃地浮現,環形巨大,直徑約4米。光環色彩由外而內排列著紅、藍、青、綠、黃、橙各色,中心是一團如蛋黃般耀眼的光亮,因為雲霧的不斷飄送,光環結構隨之發生相應變化。影像在光環的正中心,隻是一個淡淡的剪影,很難辨別細微的形象。當人手舞足蹈的時候,那剪影也跟著搖擺晃動,正所謂“光環隨人動,人影在環中”。
佛光的成因
究竟是什麼樣的地理和自然條件才能形成佛光呢?佛光是自然界中的一種光學現象,它的出現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陽光、雲霧、地形。隻有當太陽、人體和雲霧三者處在一條傾斜的直線上時,方能產生佛光效應。佛光通常出現在半霧半晴的天氣裏。
在峭壁
邊的雲端,是光線造就了這個美麗的奇跡。在水氣氤氳的懸崖之旁,水滴凝結成的雲霧在山峰和深穀間彌漫,鋪成重重疊疊的雲層。陽光從一定的角度斜射下來,透過厚厚的雲層。這時,大自然開始了它的光線遊戲。當光線穿透雲霧表麵時,會在雲層深部的水滴或冰晶中產生衍射和反射。在衍射的作用下,有部分光偏離原來的方向,其偏離的角度與冰晶點的直徑成反比,與各種色光波長成正比。於是,不同波長的單色光逐漸擴散開去,最終形成了一個彩色光環。
四季更替的奧秘
春季的溫暖、夏季的炎熱、秋季的蕭瑟和冬季的嚴寒構成了一幅完美的四季圖景。四季便是如此循環往複,年複一年。那麼四季是怎樣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嚴格劃分的,劃分的標準是什麼呢?
四季交替
四季交替主要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結果。由於地球在不斷自轉的過程中,是斜著身子繞太陽公轉的。因此,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麵就會發生變化,便有了四季的輪流“值班”。每年6月22日前後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進入夏季。隨著地球的不斷公轉,到了9月22日前後——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此時北半球是秋季。同樣,在每年的12月22日,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這是北半球的冬季。每年3月21目前後是北半球的春分日,太陽直射點北返,再次直接射向赤道,這是北半球的春季。四季的更替,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情形正好相反,但都是地球在不斷的公轉中產生的結果。
地球公轉
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每年1月初,地球離太陽最近,這個位置叫近日點;7月初,地球離太陽最遠,這個位置叫遠日點。公轉軌道的長度是94000萬千米,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是一年,天文上所說的一年(回歸年)是365日5時48分46秒。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麵叫黃道麵,它與地球赤道平麵之間有一個交角,叫黃赤交角,其角度是23°26′。在地球公轉過程中,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陽在地球上的直射點往返於南北回歸線之間,並且引起地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周期變化。
霧與虹的奧秘
諸多的氣象要素組成了龐雜的天氣係統,而係統的變遷造就了百般變幻的氣象之景。清晨之際,近地麵處常形成濃厚的鋒麵霧。彌漫的大霧籠罩著大地,灰蒙蒙的一片,頓時天地相連,海天一色。你知道霧是怎麼形成的嗎?雨後天晴,天際掛著一道瑰麗的七色彩虹,引發了人們無限的想象。天空中的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霧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