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不是憑空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由懸浮在低空中的小水滴凝結而成的。空氣中所含有的水汽是一定的,而且隨溫度的下降而增加,當增加到最大限量時水汽就飽和了,等到高出飽和水汽量時,多餘的水汽就凝結成水滴或冰晶。如果空氣中水汽含量非常大,而氣溫降低到一定的程度,一部分水汽將會凝結成很多小水滴。這些小水滴會越來越多而最終形成霧。一般把水平能見距離低於1000米的霧稱為“霧”,而能見距離在1000~10000米的霧稱為“輕霧”。
虹的形成
在盛夏和初秋季節裏,降雨之後,許多小水滴飄浮在空氣中。當太陽光射入這些小水滴時,經折射而改變了光線原來的方向,並將由7種顏色合成的白色太陽光散射,使之重新分解成為7種顏色;再經地麵的反射作用,就在太陽的對麵形成了顏色從外向內呈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的美麗光弧,這就是虹。虹的顏色和寬度與水滴大小有關。水滴越大,虹的顏色就越鮮豔,虹帶也越寬。
奇異的雪
我國古代就出現過六月飛雪的反常現象。周代的《六韜》一書中有夏雪的相關記載;《漢書·五行誌》記載了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從農曆三月到九月就一直是雨雪天氣,使莊稼顆粒無收。據考證,我國在537年也發生過一次長達數月的夏雪天氣,導致天下饑饉。夏季本應是酷熱難當,卻出現了寒冷的天氣,這是怎麼回事呢?
六月飛雪探秘
一些科學家認為,六月飛雪是由於大規模的火山爆發造成的。火山爆發時可產生達數百萬噸的火山灰,上升至大氣高層,飄散到世界各處,一連數月遮天蔽日。它導致白天太陽無光,夜間不見星星,還使得許多地區出現寒冷天氣。據研究,537年中國發生的那次夏雪天氣,是由於新幾內亞東南部的一次火山噴發造成的。“六月雪”雖屬罕見,但也有其科學道理。像青藏高原這類地區,天氣多變,雖是六七月天,下大雪也是平常事。所以六月飛雪的現象雖然十分罕見,但從氣象學角度講,是可能發生的。
離奇的彩雪
日常所見的雪都是白色的,我們也常用“皚皚白雪”來形容大雪,好像雪的顏色已經被界定,就是白色的。其實,雪也有彩色的。我國西藏的察隅、德國的海德堡和南極等地就曾下過紅色雪:內蒙古下過黃色的雪;北冰洋斯比茲爾下過綠色的雪;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意大利挑羅台依和瑞典南部竟下過烏黑的雪……這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仿佛是一個五彩繽紛的雪的世界。那麼彩雪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原來那是因為雪中摻雜了有顏色的物質。
極晝極夜的奧秘
神秘籠罩下的南極和北極總是讓人捉摸不透,在這裏演繹著太多的奇聞,極晝和極夜即是其中之一。顧名思義,極晝就是一天24小時都是白日,反之則是極夜。出現“極晝”時,在南極或北極地區,太陽始終在地平線附近。在“極夜”時,天空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漆黑一片,而是在月光和星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明亮。
極晝極夜的成因
我們都知道,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始終指向北極星的方向,而且地軸與公轉軌道始終保持一定的交角。地球的公轉使太陽在地球表麵的直射點總在發生變化。春分至秋分之間,太陽光總是照射在北極的低空上,此時北極地區全是白天,出現了“極晝”。但過了秋分至下年的春分之前,太陽直射點移到南半球,北極地區就都是晚上,出現了“極夜”。南極出現極晝與極夜的情況則正好與北極相反。
黎明前的黑暗探因
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的,這是地球大氣與太陽光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長夜即將結束,黎明馬上來臨時,地平線以下的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2000~3000千米的高層大氣。這樣,星星的光亮就被太陽的散射光衝淡了,而高層大氣又十分稀薄,它所散射的陽光不能充分傳到地麵上來。此刻,地球上既沒有星光,也沒有大氣的散射光,是一天裏最黑暗的時候。
南極奇湖的奧秘
南極洲的絕大部分地方覆蓋著堅硬寒冷的冰層,大陸冰層的平均厚度達1880米,許多地方甚至厚達4000米以上,被稱為“冰雪大陸”。南極大陸氣候酷寒,年平均溫度僅-25℃,最低溫度達到-90℃,所以又被稱為“世界寒極”。然而,就在這片寒冷的冰天雪地上,卻奇跡般地存在著一個不凍湖。
酷寒地帶的異類
南極不凍湖的麵積有2500多平方千米,湖水最深處達66米。不凍湖最神奇的地方在於隨著深度的增加,水溫不斷增高。在16米深的地方,湖水的水溫升至7.7℃。這個溫度一直保持到40米深處。在40米以下,水溫隨著深度逐漸增加,到50米以下,水溫驟增。在最深的66米處,水溫竟然達到了25℃。不凍湖的奇怪現象,使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為了揭開這個謎團,科學家們對湖的周圍進行了考察。他們發現,不凍湖的周圍並不存在類似於火山活動的地質現象。這使得不凍湖水溫增加之謎更加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