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對失落文明的探秘(5)(3 / 3)

到了1970年,日本生物學家白井洋平到西太平洋去調查海洋生物,順便對這個神秘的海底墓地進行了一次專業外的探險活動。他租了一條小機動船,帶了兩名隨從,在一個晴朗的下午,趁落潮時駛入了一個被石柱包圍的小島。

他們剛踏上島,就看到一座用玄武岩柱壘起來的神廟狀建築物,石牆還分內外兩重。正當他們從外側進入內側時,剛才還是晴空萬裏的天空忽然烏雲密布,接著就電閃雷鳴,頃刻間大雨就劈頭蓋臉地澆了下來。三人被這突變的天氣驚呆了,他們回過頭來逃出“神廟”,上船後急速調轉船頭,駛離了這塊神秘之地。令人感到驚奇不已的是,小船剛一離開,立即就雨停日出,烏雲散盡,天空又恢複了晴朗。

當天晚上,白井洋平去請教一位當地的酋長。酋長對他說:“這裏根本沒有下過一滴雨,這是死者不讓你們進入他們的墓地而發出的警告。你們若再敢冒犯,保護它們的海神是不會放過你們的,說不定會掀翻你們的船,叫你們有去無回。”

最近,美國的一個科學調查小組來到了該地,並帶來了許多先進的科學探測儀器和雷達設備,通過對石柱樣本的碳化測定,科學家認為其建造年代為1200年左右。石柱與島北的火山玄武岩相同,由此推測,石柱的材料來自島北的采石場,就地加工後運到此處安裝。在12世紀該島的統治者是興盛的薩烏魯魯王朝,這個王朝共維持了200多年,當時島上總人口約3000人。

據調查小組估計,如果要在200年內完成規模這樣龐大的工程,至少需要動員1萬名勞動力。因為單石柱的數量就達上萬根之多,而當時島上全部可以使用的勞動力還不足1000人。這就留下了一個曆史之謎。專家們認為,要揭開這個曆史之謎,首先必須做到的是取出墓中的棺木和隨葬品,但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跨越“詛咒”之門,戰勝海神的“報複”,才能進入墓地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複活節島上的神秘石像探秘

複活節島是世界上最偏遠的地方之一,它位於茫茫無際的南太平洋水域。1722年,荷蘭人首先發現了這個小島,那天剛好是複活節,因此這個島被稱為複活節島。此後的幾十年內,西班牙等歐洲探險家們曾經一次又一次地登上此島,因為人們不僅對這個荒島上的土著居民很好奇,而且對島上的上百尊巨石雕像更感興趣。複活節島雖然孤處一方,但那些遍布全島的石像卻世界聞名。這些有著非常明顯特征的石像被當地人稱為“莫埃”:他們有神態各異的長臉,向上略微翹起的鼻子,前突出的薄嘴唇,略向後傾的寬額,垂落腮部的大耳朵,刻有飛鳥鳴禽的軀幹,還有垂在兩邊的手,石雕獨特的造型使它們別具風采,使人一眼就能認出它們。此外,有些頭上還戴有圓柱形紅帽子的被當地人稱為“普卡奧”的石像,遠遠看去這些紅帽子就像具有尊貴和高傲色彩的紅色王冠。

這些石雕人像的造型一致,都是表情呆滯、臉形瘦長的那種。這說明其加工製作者使用的模本是統一的。從未見過的石像造型所表現出來的奇特風格,充分說明了它是未受外來文化影響的本地作品。當然也有些學者指出,它們的造型與遠在墨西哥蒂納科瓦的瑪雅即印第安文化遺址上的石雕人像十分相似。難道是古代墨西哥文化影響過它?但墨西哥在複活節島數千米之外,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充分研究了小島各處分布的600多尊石像和幾處采石場的規模等情況後,眾多學者一致認為這份工程沒有5000個身強力壯的勞動力是不能完成的。他們做過一項試驗,十幾個工人忙一年才能雕刻一尊不大不小的石人像。利用滾木滑動裝置似乎是島民解決運輸問題的唯一辦法,這種原始的搬運辦法雖然可以將這些龐然大物搬運到小島上的任何角落,但這必定要花費巨大的勞動量。令人不解的還在於,當雅各布·羅格文初到複活節島時,島上幾乎沒有樹木,因此利用滾木裝置運送巨石人像的可能性也不大。

調查者們在拉諾拉庫山脈還找到了幾處采石場。采石場上到處分布著像切蛋糕似的被人隨意切割的幾十萬立方米的堅硬岩石。這些加工好的巨石人像被運往遠方安放,但是數以百計未被加工的石料依然躺在采石場上,加工了一半的石像中還有一尊極為奇妙的石像,它的臉部已雕鑿完成,但是後腦部還和山體相連。這件成品隻需幾刀就可與山體分離,但是它的製作者好像忽然發現了什麼,匆匆離去,將它留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