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對寶藏的探秘(3)(2 / 3)

征服東羅馬後,阿提拉的野心還沒有得到滿足。他自信還可以做出更偉大的事業,不言而喻,那就是一定要將西羅馬也劃入匈奴帝國的版圖了。但是,來自大草原的他卻忽略了兔子蹬鷹的道理。他不斷膨脹的野心終於激起了羅馬人和西哥特人的聯合抵抗。之前他從西哥特人的地盤上驅逐了西哥特人,但西哥特人為了攻打夙敵東羅馬還是與匈奴人進行了聯合。現在阿提拉威勢日盛,歐洲人感覺到如果不盡快聯合起來,遲早會被他各個擊破。恰在這時,西羅馬名將艾提烏斯橫空出世,他在各方勢力之間極盡縱橫捭闔之術,最終將反對阿提拉的人聯合為一個龐大的陣營,包括羅馬人、高盧人、西哥特人、阿蘭人、勃艮第人等所有阿提拉曾經的對頭、死敵在內。

451年,阿提拉借口東羅馬新皇帝馬西安拒絕繳納貢稅,再次率軍渡過萊茵河向西挺進。阿提拉想用中國兵法中所謂“假途滅虢”之計,先消滅防守較為鬆弛的西羅馬,再回師攻打東羅馬,而攻打西羅馬則需要先奪取外高盧的南下要道。艾提烏斯識破了阿提拉的意圖,決定率領聯軍將匈奴人盡量阻擋在阿爾卑斯山以北。

沙隆平原之戰

匈奴人一路踏過比利時,高盧北部的阿拉斯、梅斯等地,以排山倒海之勢逼近高盧中部要塞奧勒利亞尼,在阿提拉的指揮下,連續月餘猛烈攻城。守城的羅馬軍隊眼看不支,艾提烏斯率領的羅馬主力部隊和西哥特軍隊及時趕到,兩軍在沙隆平原擺開陣勢,一場惡戰即將拉開帷幕。沙隆平原地勢險要,是匈奴人向高盧腹地以及西羅馬帝國進軍的必經之地,也是羅馬人全力以赴拚死保守的重要關口。阿提拉希望借著匈奴人的快馬長槍在平原地帶將艾提烏斯及其聯軍一舉殲滅,他將軍隊分為左中右三部,企圖親率中部力量突破,然後回軍聯合兩翼圍殲敵軍。但艾提烏斯也不愧為一代名將,他看破了阿提拉的陰謀,隻使用少量羅馬步兵誘敵深入,待到匈奴軍隊兩翼齊出,艾提烏斯則率兵將匈奴軍隊團團圍在了中央。

戰鬥開始不久,阿提拉率領的匈奴中軍見到的隻是一些老弱病殘的羅馬軍隊,他心下暗想其中必有蹊蹺,但是已來不及變換戰術,一心希望奮力衝過羅馬防線,以進為退。但在亂陣中,西哥特王提奧多裏克突然被自己陣營中射出的一隻標槍擊中要害,落馬身亡,這激起了西哥特人的憤怒和鬥誌,他們不依不饒地與匈奴軍隊周旋,拖著他們無法順利前進,而這時艾提烏斯指揮的聯軍主力包抄上來,攻勢甚猛。一場混戰,直從中午殺到傍晚,雙方損失過半。阿提拉見大勢不妙,趁著夜色,在幾名親隨的護從下,逃出陣中,逃進一處山穀躲避。這場惡戰,雙方在沙隆平原上共拋下16.5萬具屍體,殷紅的鮮血浸透了黝黑的土地。這是自命為“戰神”的阿提拉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失敗。

沙隆平原一戰雖然讓匈奴帝國大傷元氣,但還是沒有打破他的南下之勢,經過一年的修整,阿提拉再度覬覦亞平寧半島的遼闊土地。他一度侵入意大利,兵臨羅馬城,但是由於來自北方高原的匈奴人不能完全適應亞平寧半島的氣候變化,匈奴軍隊中爆發了嚴重的瘟疫,而恰在此時,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舍身出城,在北意大利的米西諾河和波河的彙流處會見了阿提拉,向他宣講《聖經》義理,阿提拉終於再次無奈地停住了腳步。沙隆一戰雖然沒能就此止住匈奴人的鐵蹄,但仍不失為意義重大的一戰,艾提烏斯的英明決策不僅挽救了羅馬,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整個基督教帝國的覆滅和遊牧民族控製歐洲的嚴重後果。

453年,阿提拉在迎娶日耳曼公主的當天夜裏突然神秘死亡。強大的匈奴帝國在失去了強大的領導人後,群龍無首,很快土崩瓦解,內部派係鬥爭激烈,而被征服的部族和邦國借機掀起了抵抗運動。最終,匈奴帝國在後起之秀汪達爾部族的進攻下滅亡,匈奴人也漸漸分化,融合到歐洲各地的居民中去了。據說匈牙利是後來匈奴人建立的國家,著名詩人裴多斐曾在他的抒情詩中呼喚自己遠在亞洲的故鄉;學者進行了多方麵的研究考證,但是證據並不充分。

匈奴帝國寶藏

據史料記載,阿提拉五短身材,健碩如牛,頸短頭大,黑頭發黑眼睛扁平鼻子,典型的東方人特征。這段記載裏透露出西方被征服者對強故的厭惡與憎恨,但也基本屬實。就是這樣一個容貌平平的東方遊牧民族首領,他複雜的性格、殘忍的名聲、偉大的功業和神秘的死亡卻讓他在西方人的曆史中成為一個不朽的傳奇。他為來自草原的健兒駿馬和強弓硬弩帶來榮耀,卻讓基督教文明籠罩下的歐洲人蒙受羞辱,雖然“上帝之鞭”最終折斷,但是他那些輝煌的業績和動人的故事,卻會在世間被永遠傳唱。後來南宋末年蒙古興起後,成吉思汗做出了同阿提拉一樣的功業,分享了與他一樣的榮耀。中國版圖上先後崛起的這兩個少數民族和他們的首領,在中國乃至世界曆史上都留下了最為光輝燦爛、可歌可泣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