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對寶藏的探秘(3)(3 / 3)

阿提拉的殘忍名聲不僅來自於對歐洲人的無情劫掠和屠殺,他甚至為了謀取帝國的最高統治地位,連自己情同手足的兄弟都要加害。434年,老匈奴王魯奧死後,阿提拉作為他的侄子卻擊敗了他的長子布萊達,成為帝國第一統治者,與布萊達共掌大權。十數年的並肩戰鬥,共同創造了帝國的輝煌,但卻沒有泯滅阿提拉陰謀獨裁的野心。在徹底擊敗東羅馬後的第三年,也就是445年,阿提拉終於對布萊達痛下毒手,除之後快。對於權力的渴望使他十數年來對外東征西討,同樣是對於權力的渴望,使他時時沒有忘記對付自己身邊潛在的敵人。一代梟雄,人們在讚歎其宏圖霸業時,不能不對他對權力的癡迷和他殘酷陰險的作風感到後怕。但是另一方麵,對於財富,他的態度卻不再那麼執著。

443年,阿提拉擊潰東羅馬主力,強迫它簽訂城下之盟,將每年繳納的黃金貢物由800磅增加到2100磅,並另外要求賠償戰爭損失6000磅,從此匈奴帝國開始積聚起大批的財寶。據說阿提拉本人生活極為節儉,雖然他並不嚴禁手下的奢侈行為,但是自己卻從來沒有追求過錦衣玉食、花天酒地的生活。他十數年來掠奪的財富除了分給部下外,全攢在國庫裏,人們曾經以為他有收藏癖,但這個說法沒有可靠的根據。而且匈奴是一個遊牧民族,居無定所,所以也沒有大規模的土木建築,因此,匈奴帝國很快成了一個極其富有的國家。445年阿提拉謀殺布萊達後,匈奴帝國的權勢和財富盡落入他一人之手,據說當時他是歐洲最富有的國王,而“匈奴帝國寶藏”在他生前就已傳聞甚多。

453年,正當匈奴帝國如日中天的鼎盛時期,一生流離飄蕩、戎馬倥傯的阿提拉占足了江山愛上了美人。他迎娶了日耳曼公主伊爾迪科,一位美麗的歐洲姑娘,並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宴會。但是中國古人那些老得掉牙卻亙古不易的訓誡再次在他身上應驗,即所謂物極必反,盛極而哀,人在誌得意滿的時候,更需退步抽身,時時小心。當客人們酒足飯飽地離開後,阿提拉也醉意盎然地拉著新娘進了洞房,但誰也不會想到,從此他就再也沒有出來。第二天清晨,人們在新娘的尖叫聲中發現一代雄主阿提拉死於動脈破裂,口鼻中竄出的鮮血將洞房中搖曳的花燭染成了淒慘、恐怖的顏色。

阿提拉的死因從古至今沒有人能明白,雖然他一生建功甚多也樹敵甚多,但是嫉妒他的人和仇視他的人都沒有站出來“聲稱對此事負責”。可憐的新娘伊爾迪科不可避免地遭到人們的懷疑,但是在匈奴帝國後期連綿不斷的內訌和紛爭中,已沒有人顧得上答理這件事。阿提拉被草草埋葬,葬禮舉行的非常簡陋而混亂,以致有人說他的寶藏被一同埋入了墓中,有人說被他的不肖子孫瓜分並揮霍殆盡,眾說紛紜。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也曾攻打過羅馬,但很快失敗。阿提拉的寶藏可能在此之前已被揮霍殆盡,所以他的兒子迫不得已再度舉兵劫掠;也可能是在這次戰爭失敗後,被敵人奪走或者被他的子孫們分散收藏。總之古今聞風而至的尋寶人沒有一個曾經見過當年阿提拉的財富之山。

“希望”之鑽的奧秘

有這樣一顆獨特而高貴的鑽石,周身散發著幽幽藍光,無數人第一眼看到它便為之傾倒,可是誰也不知道在這魔幻般的美麗背後,隱藏著一段讓人瞠目結舌的恐怖故事,仿佛它帶著最為邪惡的詛咒……

再次現身

1958年,“希望”之鑽再次現身,它的最後一個主人美國珠寶商海裏·溫斯頓與華盛頓史密斯研究院協商,把“希望”鑽石作為一係列寶石中的中心展品,與英國倫敦塔上的那些加冕禮用的珠寶媲美。史密斯研究院討論之後,同意接收。

1958年11月8日,這顆藍鑽被裝入山羊皮盒子,外麵裹上一層厚厚的褐色包裝紙,在紐約郵政總局出現,目的地是華盛頓史密斯研究院。武裝人員一路護送,最後安全抵達。海裏·溫斯頓在1947年出資1500萬美元成為鑽石的最後一個擁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