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對寶藏的探秘(3)(1 / 3)

當時印度尚沒有發行通用形式的貨幣,這些來自遙遠羅馬的商人,他們對那些印製著各種圖案的小型錢幣沒有多大興趣。因此,采用批量彙集,按照固定的質量來衡量款項的大小則顯得尤為重要。接受到錢幣之後,為了避免這些零碎的金屬硬幣再次拆開使用,印度人在錢幣帝王頭像上留下一道刻痕作為同一批錢幣的標記。在交易之餘,他們也充分欣賞錢幣上的精美圖案,並參照圖案用赤陶仿製,穿孔後作為首飾佩戴,甚至有的人還將其表麵直接鍍金,作為飾品。

隨著貿易規模的擴大,持續時間的增長,羅馬當局發現本國的錢幣大量外流,特別是流向印度等東方國家。而印度當地人的貨幣使用習慣則注定了這些錢幣將會有來無回。在這種情況下,羅馬當局開始嚴格限製錢幣出口,再加上帝國暴君尼祿不顧眾人反對,強製降低羅馬錢幣的金銀成色,這一係列原因造成印度人開始抵觸與羅馬人交易,尤其是不再接受來自羅馬的錢幣。此時羅馬商人隻好利用商品進行等價互換。就這樣,一個新的交易時代來臨了。一直到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危機四伏,商業衰退,帝國同印度的貿易交往開始停滯。羅馬錢幣徹底退出了印度貿易市場。

如今,隨著在印度地區出土的錢窖越來越多,這些古羅馬錢幣逐漸成為人們的收藏品,透過這些錢幣,人們仿佛依舊可以看到那個古老的輝煌年代。

匈奴王和他的遺產探秘

在曆史上,愛上遷移的遊牧民族與喜歡穩定的農耕民族之間,一直充滿了矛盾和鬥爭。當“武化”的金戈鐵馬屢屢摧毀文化的冠冕堂皇,後者“人文化成”的積極含義也每次都將前者的野蠻、愚魯消解於無形。曆史永遠都是這樣兩個車輪前進,而曾經那偉大的禦手們,今又何在?

匈奴帝國的崛起

匈奴是中國自戰國秦漢時期開始稱呼北方一支遊牧少數民族的名稱,在夏商時期他們被稱為熏鬻,在西周被稱為嚴允或者犬戎,或者被籠統地稱為胡人。他們是今蒙古、突厥等民族的祖先,占據著遼闊的蒙古高原的中東部,包括現在南部俄羅斯和北部中國的大片領土。當時匈奴已經建起完善的國家機構,首領稱單於,意即“天國的首領”;設左右賢王,輔佐政事;對人民實行軍事化編製,平時遊牧,戰時充軍。

匈奴人崇尚武功,他們的一切生活習慣都體現出這一特點:衣著緊湊輕便,便於騎射;以敵人的頭蓋骨飲酒,以血盟誓;在農耕民族豐收的季節進行突襲劫掠,而在敵軍到來時退入沙漠隱蔽,甚至圍擊對手。他們的戰鬥作風就是快與狠,沒有固定的策略或深奧的兵法可言,這讓中國的一些將領吃了很多苦頭。但在漢武帝時期經過衛青、霍去病的三次大規模反擊後,匈奴元氣大傷,加上天災人禍,遂分裂為南北二部,南部以呼韓邪單於為首歸順漢朝,北部則在漢軍的打擊下西遷至阿爾泰山以西的中亞和歐洲地區。

歸順的南匈奴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逐漸與漢人同化,魏晉南北朝後,匈奴一詞在中國史書中不再出現;而當時西遷的北匈奴卻在經過了一係列的坎坷聚散後,在公元3世紀末突然崛起並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軍事帝國。公元4世紀中期,他們侵入歐洲,在一位號稱巴蘭比爾王的首領率領下,開始了漫長而血腥的征服之途。350年,滅阿蘭國;375年,滅東哥特國;接著驅逐西哥特人,征服日耳曼部落,占領了中亞至東歐的大片領土。公元5世紀初期,匈奴人開始侵擾東羅馬,迫使東羅馬帝國每年上貢交稅,並且開放城市進行貿易。但是匈奴人的要求越來越苛刻,無法得到滿足後,於441年借口發兵拜占庭,洗劫巴爾幹,直到442年遭到東羅馬將軍阿斯帕爾的阻截,才被迫後撤。但一年以後,重整旗鼓的匈奴人終於攻到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東羅馬皇帝被逼無奈,與匈奴人簽訂城下之盟,再次繳納沉重的貢稅。

於是匈奴在軍事上達到全盛,占有的疆域空前遼闊,東起鹹海,西至萊茵河,南起阿爾卑斯山,北至波羅的海。所有被征服的部族和王國都向匈奴人俯首稱臣,按時進貢,而這時在位的匈奴王就是讓所有歐洲人聞風喪膽的“上帝之鞭”阿提拉。

“上帝之鞭”阿提拉

阿提拉堪稱匈奴曆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也是世界史上一位意義非凡的征服者。在他統治的時代匈奴帝國達到全盛,但對於歐洲人來說,他是一場噩夢,一個狡詐、殘忍,雙手沾滿歐洲人鮮血的征服者、劊子手。他們稱他為“上帝之鞭”,認為他是上帝派來懲罰人類的惡魔,但對於這條“鞭子”的理解還有另一方麵的意義。匈奴人對歐洲的征服,驅使著歐洲民族發生了規模空前的大遷徙,最終形成了與今天大致相同的民族國家格局。他首先將日耳曼人從封閉千年的叢林中驅逐出來,然後與他們一起摧毀了羅馬帝國的宗教專製,教皇的時代結束了,歐洲開始形成封建城邦割據的多元政冶格局。這從人類曆史發展的角度看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而阿提拉這一鞭乃是驅動了人類曆史進步的滾滾巨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