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的流傳
每個古卷的收藏和研究都經過了一係列周折,而像這樣珍貴的寶物,更使有著不同利益的人心裏都有著不同的小算盤。1954年,古卷的最初收藏人之一阿塔那修·寒繆爾來到美國,在《華爾街日報》上刊登了出售古卷的廣告。他雖是個虔誠的東正教徒,但卻不是學者,也不是收藏家,所以寧肯將這些寶貴的文物轉手,自己樂得賺幾文小錢。當然,那時的古卷已經不是一星期的糖果錢可以買到的了,塞繆爾並不算苛刻的要價是25萬美元。碰巧,前麵提到的那位蘇格尼克教授的兒子、時為以色列國防部將軍的伊格爾·亞丁看到了這則消息,於是委托中間人籌集了巨款,買下了古卷,送給父親一起藏進了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博物館。
而當年哈丁和羅蘭·德沃聯合發掘的大批古卷,因為發掘活動得到了著名的洛克菲勒財團的支持,於是藏進了專門在東耶路撒冷建成的一座洛克菲勒博物館。1967年6月,第三次中東戰爭以以色列的勝利宣告結束,所有的死海古卷歸以色列所有,隻有極少部分殘卷散在西方的大學圖書館或博物館裏。1969年,以色列政府撥巨款修建了死海古卷館,向人們展示少量的死海古卷原件及照片,因為大部分的原件還留在專家學者的研究室裏。
印度古錢幣探秘
在印度境內出土了很多數額龐大的古羅馬錢幣窖藏,考古學者和曆史學家曾一度對這些錢幣的真正來源和作用很迷惑,但經過多年研究,一個古老的商業黃金時代逐漸展示在人們眼前,古羅馬帝國和遠在東方的印度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要從2000多年前開始說起。
奇怪的出土文物
1775年,在印度出土了一大批古羅馬錢幣。麵對這些數量龐大的窖藏古幣,當時的學者們普遍認為,這些錢幣是某個印度富商的積蓄,在麵對意外事件時,將錢幣埋藏地下,2000年後才重見天日。
但是後來人們發現,這些古羅馬錢幣並不是用於市麵流通的,因為在當時的印度,人們還完全沒有貨幣發行的概念,貿易直接使用的是金錠或者銀錠。人們發現,這些古錢幣鑄造於2000年前,而每一批窯藏錢幣,都是按照一定的重量標準稱量過的,錢幣上印的戳記代表的是一定質量的金子或銀子。當時的羅馬人到達遙遠東方的印度,無非是要經營東方奢侈品回國貿易,以期獲得巨額利潤。
當需要進行大宗貨物買賣時,作為買方的羅馬人便使用標記過的一整批錢幣作為交易貨款,因為羅馬錢幣質量恒定,無論幣麵鑄造的帝王頭像是否相同,但錢幣重量完全一樣,其金或銀含量也保持不變,因此作用相當於一定質量的金錠,大大提高了羅馬人的商譽。同時作為賣出方的印度人使用起來也特別方便。
貿易的產物
根據曆史學家研究結果,亞曆山大大帝率領大軍曾經一度遠征到印度北部地區,促進了地中海與印度之間的文化經濟交流。商業往來從無到有,發展迅速,隨著陸路上帕提亞帝國興起,歐洲與亞洲的內陸交通受到影響,地中海和印度之間的陸路貿易出現危機,慢慢地海上貿易開始成為替代方式。
公元前1世紀,希臘商人希帕洛斯在一次旅途中發現,從印度回到地中海的時間要比從地中海前往印度的時間節省很多。經過一番研究,他終於明白,每年的西南季風來往印度次大陸,將會給帆船帶來航行便利。於是經過仔細核實,一份詳盡的航海風向資料出爐了,眾多商人紛紛采納了希帕洛斯的建議,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海上貿易就此拉開序幕。
當時的羅馬帝國商業貿易分布較廣,權高位重的羅馬貴族公民享受著帝國繁榮帶來的富足生活,希望能享受到來自亞歐非各地的奢侈品。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商人們應需而動,從北方輸入皮毛,從非洲運來象牙和黃金,從印度則主要引人帶有東方神秘色彩的各種奇異特產。
在地中海各地繁忙的商人之中,以亞曆山大港為活動中心的希臘人最為活躍,成為整個羅馬帝國的批發商。一邊他們在地中海海岸守著在此地集散轉運的東方的貨船,成為當時業務規模最大的代理商;另一邊他們遠航印度,從今天的斯裏蘭卡等地區,采購大量珍珠和寶石,並向印度商人提供來自中國的絲綢和瓷器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