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不僅是漁夫的好幫手,還是人類救命的天使,它們會奮不顧身地搶救溺水的人類。
海豚為什麼會如此“仗義行俠”、“救死扶傷”呢?難道它有高度的思維?
我們不妨來看一則關於海豚由來的古希臘神話:一次,酒神狄俄尼索斯在伊卡裏亞島租了一艘渡船去納克索斯島。不料船主卻是海盜,而海盜也不知道他們的顧主是一位神仙,因而暗中打著如意算盤——要把這位英俊的年輕人當做奴隸販賣到亞洲。
不久,船到了納克索斯,卻沒有靠岸。酒神看著鬼鬼祟祟的船主,很快識破了他們的伎倆,於是施展仙術,將船槳變成毒蛇,又用盤根錯節的葡萄樹藤纏滿船帆。海盜們見此情景,嚇得魂飛魄散,紛紛跳海逃命。
誰知一到水裏,他們全變成了海豚。狄俄尼索斯因而責令它們不得再危害人類,而要對人友善。
就這樣,海豚成了人類的朋友。所以在公元2世紀,希臘詩人沃比安曾頌揚道:在陸地上根本沒有像海豚這樣聰明的動物,因為它們原本就是人類。
然而,不管聽起來多麼美妙,神話總歸是神話。如今,科學家們不僅癡迷於海豚驚人的智力,還熱衷於它非凡的遊泳本領。根據理論計算,以海豚這樣的體型遊泳最多能達到時速20千米,可實際上,海豚的最高遊速卻是每小時50~60千米。為此,各行各業的專家紛紛對海豚進行觀察、試驗和訓練:造船專家對它那光滑細膩、與流水摩擦力極小的皮膚格外關注,以期製造出類似性能的新型材料來提高輪船的航速;而潛水專家們則在琢磨:它們靠什麼生理機能在水中如此迅速地上下遊弋,全不在乎海水壓力的大起大落?
水聲專家則希望能從海豚的超聲搜索能力中找到改善水下通信的辦法。而神經專家呢?他們關注的是海豚的頭腦如何工作問題。
說到這裏,不禁讓人聯想到海豚的睡眠。生活中,人需要睡眠,動物也要睡眠,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可是,多少年以來,誰也沒見過睡著了的海豚。難道日夜與風浪搏擊,它們就不會疲倦嗎?
為了解開海豚睡眠之謎,科學家們將微電極插入海豚的大腦,一邊記錄腦電波的變化,一邊詳細測定了它頭部個別肌肉、眼睛和心髒的活動情況及呼吸的頻率。
通過長時間的觀察,他們發現海豚的睡眠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也是充裕的。與眾不同是,海豚在睡眠中依然是繼續遊動,這種遊動並非無意識地隨波浪漂流,而是有意識地在海麵上不斷變換著各種姿勢。
通過進一步研究,科學家們又發現睡眠中的海豚,它的大腦兩半球處於明顯不同的兩種狀態之中:當一個大腦半球處於睡眠狀態時,另一個卻在覺醒中,並且每隔十幾分鍾,它們的活動狀態便要更換一次。
盡管目前人們還未真正看到睡眠中的海豚,但是這些曠古未聞的發現卻使科學家們堅信:研究海豚的睡眠,將為揭示人類睡眠的奧秘提供新的啟示。
也許有一天,在生物學家的幫助下,我們可能像海豚那樣,大腦兩半球輪流處於睡眠狀態,從而使工作和學習的時間大大延長。
美人魚探秘
美人魚,一個令人怦然心動的名字,自然界中完美生靈的結合。除了藝術形式中所常見的形象之外,海洋中真的有美人魚嗎?如有它又是什麼樣子呢?
早在2300多年前,在《古代曆史》一書中,巴比倫的史學家巴羅索斯就有關於美人魚的記載。
17世紀,在英國倫敦出版的《赫特生航海日記》裏,也有美人魚的記錄,譬如:
美人魚露出海麵上的背和胸像一個女人。它的身體與一般人差不多,皮膚很白,背上披著長長的黑發。它潛下水去的時候,人們還看到了它和海豚相似的尾巴,尾巴上還有像鯖魚一樣的許多斑點。
在中國,古史書上也不乏美人魚的記載。宋代的《祖異記》中就對美人魚的形態作了詳細的描述:宋太宗時,有一個叫查道的人出使高麗(今朝鮮)。看見海麵上有一個“婦人”出現,“紅裳雙袒,髻發紛亂,腮後微霹紅鬣。命扶於水中,拜水感戀而沒,乃人魚也。”此外,在宋代學者徐鉉的《稽神錄》中,也記載有類似的美人魚。
到了18世紀中葉,英國倫敦曾經舉辦過轟動一時的美人魚標本展覽。隨後,美國紐約也舉辦過同樣的展覽,再次引起轟動。不過事後,經有關科學家查驗,那個脫穎而出的“菲吉美人魚”標本是猴子和魚的結合。
這一事實讓人們大倒胃口。於是,人們對美人魚的存在表示懷疑。在《挪威自然史》中,挪威生物學家埃利克·蓬托皮甚至入木三分地告誡人們:“他們賦予美人魚優美的嗓音,告訴人們她是傑出的歌手。顯然,稍有頭腦的人絕不會對這一奇談怪論感興趣,甚至會懷疑這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
然而,在俄羅斯科學院工作的維葛雷德博士又透露了一個驚人的秘密,使得人們有些茫然不知所以。
據維葛雷德博士透露:1962年,一艘蘇聯的貨船在古巴外海神秘沉沒。由於船上載有核導彈,蘇聯急忙派出探測艦前去搜尋沉船,試圖撈回核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