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當北約軍隊在某海域進行反潛訓練時,也曾發生過12頭鯨魚集體自殺的慘劇,批評者指出,“幾十年來,美國軍艦在世界各個海域都在使用類似的聲呐。”還有消息說,美國海軍正在開發一種功率更大的主動式低頻聲呐,批評者認為這將對鯨魚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帶來更大的損害,要求軍方停止發展這種新型聲呐。不過,美國海軍顯然不會采納他們的意見。“軍隊需要這種係統去探測更加隱蔽的柴電式潛艇。以保護軍艦免受對手的攻擊。”一位海軍軍官這樣說道。考慮世界各地的艦艇活動和鯨群自殺現象,可以說,假若海軍艦艇是鯨群自殺的元凶的話,集體自殺的悲劇性在其他種類的動物身上也同樣存在。
1868年的一天,天氣晴朗。在浩浩蕩蕩的挪威海麵上,一艘遊船正破浪前行。突然,站在甲板上的遊客看見前麵不遠處的海麵上,有一片黑糊糊的東西在緩緩地蠕動。
船漸漸靠近那片黑物,人們終於清晰地辨認出,那是一群數以萬計的老鼠,隻見它們從岸邊拚命向海中遊去,遊在最前麵的老鼠,因精疲力竭沉入海底,後麵的鼠群便越過鼠屍繼續前進,真是前赴後繼,視死如歸。
此後,每隔三四年,在挪威海和巴倫支海或北冰洋一帶,人們總能見到投海自殺的旅鼠。它們迅猛而驚慌地從山上衝出來,奮不顧身地直奔海邊,繼而投身大海。
這是一種生活在北歐寒冷地帶的旅鼠,與一般田鼠差不多大小,隻是尾巴略短,黑褐色的毛中有斑斑白點的點綴。它們的繁殖能力極強,雌鼠每年至少可以生10隻小鼠,生下來的小鼠在6周之後又進入繁殖期。這樣,一隻母鼠一年能繁殖3000~4000隻。
然而,旅鼠為什麼會逃避瘟疫似的集體自殺呢?一些地理學家認為:古時候,波羅的海——北海一帶比較狹窄,老鼠因常常泅水過海尋覓食物而被稱為旅鼠,後來海麵寬了,旅鼠仍然繼承著祖輩過海覓食的傳統。旅鼠因死守規律,不能審時度勢而鑄成大錯。
而一些考古學家們則認為:遠古時候,在大不列顛海岸以南的大西洋裏,有一塊沉沒的大陸——大西洋洲,那裏是挪威旅鼠的故鄉。遠征的旅鼠在大西洋海麵轉圈遊動,是在尋找它們的故鄉。
生物學者們則認為:上述的理論都缺乏充足的證據,因而有牽強附會之嫌,就像鯨群自殺一樣,旅鼠的集體自殺可能與一種純生物機製有關,與地理位置毫無關係。
這大概是以“人類”之心,度“動物”之腹吧!
海豚智慧探秘
在浩瀚無邊的大海裏,海豚是人類最可愛的朋友。早在2000多年前,一些靠海為生的民族就把海豚視為能帶來好運的吉祥動物,甚至把它們尊作神來膜拜。
在20世紀60年代,西方的報刊上曾登載過大量的文章,把海豚比喻為“大海中的人類”、“人類的海洋兄弟”、“大洋裏的智能動物”,等等。有人甚至誇張地提出“人與海豚,誰更聰明?”之類的問題。
這一切起源於美國神經生理學家瓊·李裏在加勒比海的聖托馬斯島上對海豚所做的大量測試。通過試驗,李裏驚異地發現海豚非常聰明,以致他情不自禁地向人們宣稱:海豚可稱為地球上唯一能與人交流的動物!
與此同時,李裏的追隨者也向人們聲稱:或許有一天,尊敬的“海豚老師”會用“宇宙語”來給我們講授導航課程!
李裏本人更做了一次驚世駭俗的創舉:在美國科普雜誌《科學》上介紹其測試結果時,居然專門“對海豚夥伴所給予的合作表示感謝”!
李裏對海豚的推崇雖然不無嘩眾取寵,卻向人們證實了海豚的確是海洋動物中最聰明、最善學的種類之一。這種善解人意的動物在古代就贏得了漁民的好感。
古羅馬的勃裏尼在他的《自然史》中就寫道:“地中海的海豚會把魚群圍逼在海灣裏,讓漁民享受到豐收的喜悅。所以當地的漁民每次收獲後都不會忘記犒勞這些‘海洋’助手。”
公元2世紀,希臘學者艾·克拉夫基在他的《動物世界》裏也描寫了海豚幫助埃維厄島的漁民在夜間捕魚的故事。
在歐洲西部的北海,就曾發生過這樣的趣聞:一天,一艘拖網船無意中捕到一頭大海豚,對海豚素有好感的漁民立刻將它放回了大海。從此,這艘船一來到北海海區,這條知恩圖報的海豚立即會來迎接,然後久久地在漁輪旁邊伴遊。
有一次,這條海豚忽然帶來了大群同伴,它們圍著漁輪慢慢地遊弋,似乎有什麼心事要告訴漁民。不一會兒,其他的海豚相繼離去,隻剩下當初被放回去的那條海豚仍在船邊焦急地翻騰跳躍。漁民們不明白怎麼回事,幸好測探員及時打開了回聲探測儀。
原來,有好大一片魚群正圍攏著在船的周圍。漁民們立即下網,終於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