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對奇異生物的探秘(1)(3 / 3)

除此之外,一支西班牙生物考察隊也曾在巴曼河的源頭看見一頭綠毛怪,它長有一個扁平的腦袋和一對窄長的眼睛,在水裏漂浮著,一旦發現了人,在力不如敵時便會立即卷曲成一團,迅速沉入水中逃匿。

這支考察隊認為:綠毛怪是一種兩棲動物,並不是食人動物。另有一些專家認為,綠毛怪可能是動植兩類物種,就像冬蟲夏草一樣。

更有人認為它是某種動物身上附有一種綠色植物保護色而已。

關於綠毛怪的說法,眾說紛紜,但在沒捉到實物之前,這些都僅僅是一些推測。迄今為止,人們尚未捕獲到這種渾身毛茸茸的綠色動物。

據記載,雷阿塞地區的綠毛怪形狀不一,有的像毯子,有的像草球,有的像樹木,有的像蓬草……各種說法五花八門,人們在害怕的同時,又充滿好奇,希望能破解它。

動物遷徒探秘

位於坦桑尼亞北部的塞倫格提國家動物園,真可以說是野生動物的極樂世界——在這13000平方公裏的廣闊土地上,生息著約有35萬頭角馬、50萬頭羚羊以及大量斑馬、象、獅、犀牛等珍稀動物。

品種如此繁多、數量如此龐大的獸群的存在,為塞倫格提天然動物園錦上添花,而其中引人注目的角馬大遷徙運動更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觀。

每上7月底或8月初,來自四麵八方的角馬,彙集成群。由小到大,最後形成綿延長達數十公裏的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由塞倫格提平原向北挺進。

這就是著名的角馬大遷徙。在遷徙中,有時也有羚羊夾雜在角馬群中,它們似乎在為角馬的遷徙助威,身著美麗服裝的斑馬尾隨於角馬群後,表示歡送鄰居的遠征;飛翔在空中的鳥群,也在為角馬歡唱。此時此刻,天上地下遙相呼應,異常壯觀。

從塞倫格提平原到馬臘平原大約500多公裏,曆時一個月才可以走完全程。這個遷徙的過程也是角馬團聚重逢的開始。來自平原各處的角馬聚攏在一起,這是它們一年一度最歡樂的時節,同時在遷徙過程中,交配期也開始了。

其間盡管要涉過許多河流險灘和克服峽穀的重重阻攔,但它們肩負著繁衍後代的使命,並不怕付出高昂的代價。

而緊緊追逐在角馬群後麵的非洲雄獅和非洲豹,總在等待時機捕獲獵物。角馬中的“老弱病殘”者、趕不上同伴的掉隊者,往往要成為它們的美食,被它們吞噬,到處可以看到猙獰的餓獅與角馬搏鬥的慘景。

角馬的性格溫順而又堅毅,它們沒有被洶湧的江河和暴發的山洪所嚇倒。

在它們涉河時,河馬和鱷魚不時向它們襲來;洪水暴發時,往往有成百頭的角馬被洪水吞沒。但它們義無反顧,毫不氣餒,反而更加迅速地奔向目的地——馬臘平原。

而到了12月份,角馬又開始返回它的故鄉塞倫格提平原。它們似乎已精疲力竭,返回後,就完成了一年一度的大遷徙。

到來年二三月時角馬開始產仔,撫養到六七月時,仔駒長成健壯的角馬,這就又為新的遷徙做好了準備。

對於這種令人難以理解的執著的遷徙,專家們說是屬於一種季節性移動。每年的上半年,角馬生活在塞倫格提平原上,這裏氣候幹燥、涼爽,降雨極少,枯萎的野草、新生的青草都是角馬的天然飼料。

當6月底進入暴風雨季節時,角馬就被迫向北麵的馬臘平原遷徙,以圖尋找與塞倫格提平原上半年相同的氣候。

在角馬看來,這氣候如此重要,為此它們在遷徙過程中體現的那種嚴格的組織性以及那種前赴後繼、義無反顧、不畏重重艱難險阻的精神,使人類感歎不已。

此外,在西伯利亞和美洲棲息的大批水鳥,每到秋天來臨之際,便彙集在歐洲北部的海岸。

隨後有一半的鳥成群結隊地飛往大西洋南岸的特裏斯坦——達庫裏尼裏亞群島。次年春天,又成群地飛回原棲息地。這樣遙遠漫長的遷徙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它們又怎麼能夠做到準確地往返於兩地呢?

有的科學家認為:這僅僅是動物的繁殖需要,長途遷徙是為了尋找適應的氣候條件便於繁殖。這種說法引起了人們另一個疑問,為什麼隻是一部分鳥兒進行遷徙,而另外一半的鳥兒卻任憑氣候如何寒冷也終年不離開故鄉?

還有,為什麼這些水鳥對遷徙的時間和對象劃定得十分準確?有些鳥類繁殖時寧可甘冒嚴寒瀕臨死亡也不遷徙,而另一些鳥類棲息的環境很適合它們的生息和繁殖,但它們每年還要不辭勞苦地按時遷徙呢?

在哈薩克共和國外伊犁山區,曾經發生過多起群蛇搬家遷徙現象。由於哈薩克南部出現長時期不尋常的酷熱,導致群蛇“避暑”遷往深山,多條蛇首尾相接,形成寬20米、長達1公裏的“群蛇陣”,公路交通因之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