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對生命的探秘(1)(2 / 3)

對於這個謎,100多年來,學術界一直存在著兩大推論:樹棲說和地棲說。樹棲說認為飛翔是由棲息在樹上的生物借助重力,經過一個滑翔階段形成的;而地棲說則認為,居住在地麵上的生物在用力奔跑的過程中學會了飛翔。

一直以來,地棲說在學術界占有主導地位,與樹棲說相比得到更廣泛的認可,更容易被人接受。美國蒙大拿大學生物飛行實驗室的肯·戴樂教授發現一些幼鳥在爬坡時拍打翅膀,幫助它們向上爬。基於這一發現,他推測鳥類的祖先在奔跑的同時拍打翅膀,從而學會了飛翔。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博士認為,從邏輯上來講,戴樂教授所支持的地棲說是可行的。他說:“對恐龍的行為研究表明,恐龍是典型生活在地麵上的奔跑型動物。通過對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測恐龍在奔跑的過程中演化出飛行需要的一切結構,並且能夠達到起飛所需要的速度。有很好的模型和數據可以描述這一過程。”

但是,他又說:“戴樂教授的推測是很冒險的。我們是在用現代的眼光來推測古代的行為。古代行為產生的原因很多,我們並不知道。(地棲說)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說是可行的。”

雖然大家都讚成鳥類是從恐龍演化而來的,有人預測一些恐龍長著羽毛,但是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發現過化石證據。相反,許多化石證明恐龍長著鱗片,像爬行動物一樣。世界上已經命名的恐龍一共有1200多個屬,但其中很多是無效的,目前得到認可的恐龍有300~400屬。在中國,除了海南、福建和港澳台地區外,其他地區都發現過恐龍化石,從化石的數量和種類上看,雲南、四川、新疆、內蒙古、遼寧的恐龍化石資源最為豐富。尤其是近年來在遼寧大量發現的化石正在使我國成為世界恐龍研究的中心。1996年以來,在遼西連續發現了“中華龍鳥”、“原始祖鳥”、尾羽龍、北漂龍、中國鳥龍、小盜龍等恐龍化石,這些化石都表明恐龍長著羽毛,有的是原始羽毛,有的是現代羽毛。

相對於地棲說,樹棲說也有自己的優勢。與滑翔或飛行相關的動物幾乎都生活在樹上,比如蝙蝠。一般來說,飛行動物祖先的身體結構還不完全適應飛行,因此飛行最初借助重力更容易。徐博士和同事們認為,鳥類的祖先最先利用重力學會了滑翔,然後才有了鳥類的拍打飛行。從恐龍前後肢上羽毛的形態和排列方式來看,它們與鳥類的翅膀完全相同。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帕丁教授評論說:“這一發現的潛在重要性和始祖鳥一樣。”英國利茲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瑞訥博士稱,四翼恐龍是始祖鳥之後在鳥類演化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發現,但是,現在隻有顧氏小盜龍一種恐龍可以證明四個翅膀的滑翔階段是向鳥類進化的必經階段,要想在演化樹上代表一種必經階段,還需要有其他的恐龍化石予以佐證。

也有些科學家提出四翼恐龍化石可以用其他方式進行解釋,也就是說,四個翅膀不一定是恐龍向鳥進化的必經階段,也許隻是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旁支。

但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對徐星等人所做出的推論表示認同。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保羅·塞裏諾教授認為隻有找到腿上長有羽毛的其他恐龍的化石之後才能肯定小盜龍(中國四翼恐龍)代表了鳥類進化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推測和事實相比,我們更加相信事實。從上述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知道,盡管科學家們目前認為恐龍是鳥類的祖先,但是還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鳥類的祖先是否為恐龍還有待於推敲。

太平洋怪獸探秘

1977年4月25日,日本大洋漁業公司的一艘名叫“瑞洋丸”號遠洋拖網船,在新西蘭克拉斯特徹奇市以東50多千米的海麵上捕魚。當船員們把沉到海下300米處的網拉上來時,竟然是一隻龐然大物。網裏是一具見所未見的怪獸屍體。為了看清楚它的全貌,船員們用起重機把它吊了起來。屍體散發出一股強烈的腐臭,一小部分肌肉和屍體上的脂肪,拉著長長的黏絲掉在甲板上。這下人們看清楚了:這是一具類似爬蟲類動物的屍體。盡管屍體已經腐爛,但整個軀體卻完整地保存著,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脖子長長的,腦袋小小的,肚子很大(腹部已空,五髒俱無),而且長著4個很大的鰭……怪獸身長大約10米,頸長1.5米,尾部長2米,重量近2噸,估計死去已經月餘。它肯定不是魚類,也不像是海龜,在海上捕魚多年的船員誰也不認識它。人們正在議論紛紛之際,船長聞訊趕來,見大家在欣賞一具腐臭的怪物,大發脾氣,為了避免自己船艙裏的魚受到損失,他命令船員們把怪物立即丟到海裏去!所幸的是,隨船有位矢野道彥先生,覺得這是個不尋常的發現,在怪獸被拋下大海之前,拍攝了幾張照片並做了相關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