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於謙不愧為顧全大局的非凡之人,他在奏本上給楊洪留足了臉麵,且通篇不提羅通其人,顯然不願在調羅通、楊洪入京一事上糾纏不休,而是為大局著想,以為宣府是京師的藩籬,居庸關是京師的門戶,萬萬不可棄守。建議:既然羅通、楊洪入京已是既成事實,那麼,朝廷宜選派其他才能突出的文武大臣前往宣府、居庸關鎮守。
一幫給事中可不像於謙這樣慮事周全,他們早就看羅通、楊洪、楊俊不順眼了,便跑到禦前,直斥陳循身為天子近臣,卻極力舉薦羅通,此舉有徇私之嫌,且羅通與楊洪父子實與土木堡之敗有莫大的關係,既然朝廷認為羅通、楊洪可堪重用,也罷,可堪重用就可堪重用吧,但宣府、居庸關不容有失,還請朝廷推選能與羅通、楊洪比肩的能臣前往宣府、居庸關鎮守。
景泰帝這才發覺自己一時隨意,竟做了一鍋夾生飯,便敕諭朝臣依於謙、六科給事中所言,推選接替羅通、楊洪、楊俊鎮守宣府的文武官員。不過,別看六科給事中以直言聞名,他們的話卻暗藏玄機,話裏話外到處都是坑呀!不說別的,就拿羅通、楊洪的名頭來說吧,廷議時,接任者恐怕會第一個不服:特麼的,幾個一仗不打的文武官員哪來的盛名?實與名相符麼?老子可是與韃賊血戰過的,莫非還不如那幾個避戰者!
可想而知,此事帶來的餘震將會經久不息。
此刻,聽見上聖皇太後問及朝中會否生變,朱祁銘當然不會孤立地看待陳循舉薦羅通一事,他將朝中許多大事一一排列開來,細察一番,從中窺知於謙的處境或將日益艱難。社稷危殆之時,於謙可謂是稀世珍寶,可天下重歸太平之後,隨著朝政積弊沉渣泛起,於謙將不可避免地成為許多人的眼中釘。
一代名臣尚且如此,自己一個顯得有些另類的親王,或將在不遠的將來,再次被人推到風口上!
朱祁銘早有心理準備,故而念及自己未來的處境時,仍能心若止水,隻想靜待上聖皇太後展開話題。
上聖皇太後凝思片刻,幽然道:“越王,你以為當初哀家為何為難紅蓼?許多事並非表明看上去那麼簡單,她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聞言,朱祁銘雖早想透了那段往事,卻禁不住還是暗中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