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島位於中國西南邊疆和南亞次大陸之間,半島陸地深楔入中國南海與印度洋,半島最南端的馬來半島與對麵的荷屬東印度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海峽就是馬六甲海峽。中南半島總麵積2百多萬平方公裏,半島上山脈、河川縱橫,平原、草原和熱帶雨林密布,氣候炎熱,降雨豐沛。有色金屬、石油、天然氣、森林、水力資源豐富,尤以天然橡膠、油棕等產量在世界上居重要地位。半島諸國中,除了緬甸的仁安羌油田是值得一提的近代工業設施外,其他國家均為落後的農業國,以水稻、甘蔗、椰油、胡椒等農作物產量最大,幾乎沒有近代意義的工業。這其中,隻有暹羅一直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半島東部全部是法國的殖民地,稱為法屬印度支那;西部與印度大陸接壤地區以及半島南端的馬六甲海峽北岸地區均為英國殖民地,偌大的中南半島基本上被英、法兩國所瓜分。而中南半島與中國陸海相連,自古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麵深受中國的影響,尤其是在這一地區定居的中國移民占本地區人口的很大比例,構成了本地區社會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群體。
以位於中南半島最東邊的國家越南為例,其從中國的秦朝時就被納入中國的版圖,到清朝時,其是以一個獨立國家的身份做為大清帝國的藩國而存在的,與朝鮮的性質一樣。1884年,法國侵略軍擊敗越軍和駐越清軍,占領越南,自此,越南始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因此,無論從哪方麵來講,這裏應受大清帝國控製才算合理,應該讓這一地區為大清帝國的發展做出貢獻而不是被這些遠道而來的貪婪的歐洲人所魚肉!所以,實在是讓康凡感覺如鯁在喉般的難受!再者,法屬印度支那地區相當狹長,陸地自北向南延伸入南海深處,其海岸線離南海中的海南島以及西沙、中沙、東沙和南沙群島的距離很近,所處位置對於控製南沙諸島以及南海海域極為有利。一旦戰爭爆發,法國海軍從法屬印度支那東南部海岸任何一個港口出擊都可以輕而易舉的切斷海南島與南華島之間的海上運輸線,進而可導致南華省得不到大清帝國本土的支持而有丟掉的危險!因此,中南半島不但是大清帝國西南陸疆防禦的屏障更是南海海疆防禦的基石。這是存在於大清帝國西南邊防線上的一個蘊含著巨大危險的漏洞!必須不計一切代價的予以補救。而如若控製了中南半島,整個大清帝國的國土防禦態勢將得到徹底改觀,也就能夠更好的應對外敵入侵。
進入20世紀後,大清帝國在北寧轄區的帶領下強勢崛起,這一切導致越南的國民萌生了強烈的回歸情緒,一方麵是因為大清帝國做為宗主國,其一直能夠給予越南真正的國家主權和足夠的民族尊嚴,並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提供有力支持,益處多多。這與法國施行的掠奪和奴役性質的殖民統治有著天壤之別;另一方麵就是因為自古而來的民族依附情結,其受大清帝國的影響根深蒂固,已不可能再接受一個與此大相徑庭的、由法國人用槍炮和暴力強行帶來的歐洲殖民意識形態。因此,自法國吞並越南以來,越南國民反抗法國人殘酷殖民統治的鬥爭始終沒有停止過,各處起義頻發。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越南國內的民族解放運動更是愈演愈烈,嚴重衝擊了法國殖民政府的統治根基。越南如此,其他被法國、英國壓榨和剝削的中南半島諸國也是如此。而北寧政府一直以來都給予中南半島民族解放組織以武器、物資和人員培訓等方麵的無私支持,擁有現實的人和優勢。並且,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英法聯軍連吃敗仗,近百萬官兵被德軍消滅,兵員嚴重短缺,因此必須從全球各個殖民地抽調兵力全力應付歐洲戰場的危局,當然也包括中南半島。而大量駐軍撤出中南半島後,其對這一地區的控製力就大幅削弱,想對大清帝國采取軍事報複行動更是不可能,這對北寧軍方來說就是一個撿來的天時優勢。至於地利優勢,中南半島本就是大清帝國的近鄰,自古有之。那麼,在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之後,康凡憑什麼不作為呢?
然而,接下來突然發生的巨變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1915年3月的最後幾天,以越南阮氏王朝為首,其他中南半島國家例如老撾、柬埔寨、緬甸、馬來亞、新加坡等先後宣布獨立,脫離英、法兩國的殖民統治,共同選擇大清帝國為宗主國,要求與大清帝國重新恢複原來緊密的宗藩關係,並向大清帝國提出了為其提供武力保護的請求。不等大清帝國表態,各國紛紛發動武裝起義,公然對當地的法國和英國殖民政府宣戰。進入4月,整個中南半島已是戰火紛飛。如此一來,大清帝國就被中南半島諸國集體推上了無法回旋的境地!康凡即使沒有即刻出兵中南半島的計劃也得出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