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5月,大清帝國向全世界宣布:為保護大清帝國在中南半島地區的僑民利益,也為了維護周邊地區和平、穩定局勢,支持中南半島地區人民反抗殖民統治,謀求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以及回歸大清帝國宗藩體係的行動與意願,大清帝國將出兵幹涉。隨後,代號為“歸巢”的作戰行動開始實施。
全部由裝甲機械化部隊組成的北寧軍隊在陸軍航空兵的空中支援下大舉越過中越、中緬陸地邊界,分成多股鋼鐵洪流,在中南半島諸國民族解放組織武裝力量以及當地民眾的全力協助下,長驅直入,所過之處,英、法駐軍紛紛放棄抵抗,繳械投降,使“歸巢”行動僅用了21天就輕鬆結束了,而且幾乎可以稱為是兵不血刃!而在此前,英、法兩國在這一地區派駐的本就不多的幾艘海軍主力戰艦也都已被調往大西洋,剩下的那些次等戰艦能逃的逃了,逃不了的也就隻能投降了,致使北寧海軍還未及出動就失去了對手,從一支一線作戰部隊變成了一支為陸軍部隊運送後勤物資的二線部隊!一直想成為大清帝國藩國、享受武力庇護的暹羅也在此時終於夙願得償,擁有了與其他中南半島國家相同的身份,北寧軍隊隨即進駐中南半島諸國,迅速完成了防禦部署,重點加強中印、緬印邊界地區防禦,以應對駐印英軍可能的陸疆進犯。這樣,在1915年5月30日這一天,大清帝國向全世界宣布:大清帝國軍隊做為維護周邊地區和平的宗主國部隊繼續留駐中南半島各藩國,至於何時撤軍,將視中南半島各國人民的意願和地區局勢的變化而定。隨後很大度的將英、法兩國戰俘全部遣送回與緬甸緊鄰的英屬印度,並將英、法兩國在中南半島遺留的資產全部返還給了各國政府。
“歸巢”行動之所以實施得如此順利,除了北寧軍隊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之外,主要原因就是英、法兩國在這一地區的駐軍已經很少,而且以步兵為主,根本無法與北寧陸軍裝甲機械化部隊相抗。以印度這塊英國最看重的、在亞洲最大也是全球最優質的殖民地為例,這裏的陸地麵積和人口都是英國本土的十幾倍,各類資源極為豐饒,但英軍駐軍也隻有區區6萬多人,其他亞洲各小塊殖民地就更別提了。還有就是新加坡,新加坡是英國在遠東地區最重要的海軍基地。這個麵積雖然隻有7百多平方公裏的彈丸島國卻處在中南半島最南端,扼守馬六甲海峽南麵出入口,極具戰略價值。從1826年開始這裏就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並且隨著之後蒸汽動力船舶的使用和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以及東南亞地區橡膠種植業的發展,新加坡逐漸成為航行於東亞和歐洲之間船隻的重要停泊港與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和加工基地,大批中國移民從福建、廣東、海南等地來此謀生,構成了這裏主要的社會人口群體,成為當地社會一股極重要的政治、經濟力量。到20世紀初,新加坡上升為英國在馬六甲海峽周邊殖民地的政府所在地,社會更加繁榮。但英國隻是投入巨資在這裏修建了個空的海軍基地,並沒有駐泊大型主力戰艦,駐軍規模與基地的投入極不相稱。英法兩國都是這樣考慮的:在遠東地區,一時還沒有實力強大到足以挑戰他們的敵人,當然也就沒有派駐主力部隊的必要。即便一旦有事,到時再從歐洲派兵前來也不遲。因此,北寧軍隊取得勝利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而且,在拿下新加坡後,北寧海軍就輕鬆獲得了一個設施和規模均很理想的海外軍事基地,實在是個意外的驚喜!
這樣,在控製了中南半島後,南海將不再是大清帝國印度洋方向的海防最前沿,而是將防禦範圍向西前推至緬甸、暹羅沿海一線,戰略意義非同小可。至此,大清帝國便控製了領海外圍北至鄂霍次克海、南至爪哇海、西至印度洋的廣闊海疆,而在這一海疆線內的陸地、島嶼、海洋等在得以開發後又能為大清帝國本土的發展提供巨大的資源支持,基本上取得了與當代世界強國宗主國-殖民地體係相似的好處。而這也正是康凡的行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