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茅寮訓子(1 / 2)

第七章 茅寮訓子

清朝滿州之官,並無姓氏,隻以名為姓焉。康熙年間,滿州有一人,叫做同貞,為官做到官詹之職。同貞有結發之妻,生了三子。不幸中年妻死,續娶填房一個汪氏,一分美貌聰明,係旗下人家女也。汪氏歸來,持家極有禮法。厚待丈夫三子,意極仁慈,作如自己所生,無分別也。同貞性氣剛直,遇事不合,便忿忿不平。後因一件案情辦得太烈,致朝臣執奏,削職抄家,產物一空,漸成貧困。汪氏極力撐持,幫助其夫用度。

同貞不以失官為意,貧淡順其自然。

未幾,同貞死,汪氏哭絕,痛不欲生,水漿不肯入口,決意同亡。既而覆想一下 :“敢死易,養仔難,連自己死埋,個 班仔向誰倚賴?況且先夫臨死,曾經吩咐床前,要我撫養諸兒,不可置之度外。若使自尋短見,夫在九泉之下,依然緊皺雙眉。

”左想右思,死去亦難,不死亦苦,人生天地,不怕做辛苦事,還期苦盡甘來。於是立硬心腸,咬牙抵住,勉強起立,打點殯葬事宜,受痛含悲,難向諸兒解說。三子隻知啼餓,誰憐寡母腸斷魂離,哭淚難幹?惟有叫夫知道而已。

其時,汪氏守寡,年僅廿二歲也。家既貧,無人照顧一二,備極艱辛。惟望三子學問能成,方有生路。勉強請一個先生來教三子,將所住之屋,截出一半做書館。典當衣服首飾,備買紙筆,與及經書。先生 金其價亦廉,而飲食供奉之情極盡誠 敬。捱了一年,而貧更甚,漸不能當。想叫三子出外從師,難供費用,於是自己教訓。手勤紡績,口授經書,三子企立一旁,眼觀耳聽。有時天寒冰凍,燈光如豆,火不成紅,而冷雨淒風破窗亂打,猶執諸兒之手,指向卷上,字句分明,而哽咽一聲,不禁淚流滿麵者矣。諸子旁侍亦泣,於是掩卷收燈,回床而睡。

枕孤被爛,破席零星,猶囑諸兒,各於床上念書,沉吟覆記。

僅到五更,叫諸兒複起誦讀,而汪氏已離床開卷矣。及後,並無錢賃屋,無處棲身,因賃一空地,篷結茅寮,母子居住。或早朝無米煮,近晚食粥一餐,教三子奮誌讀書,要做好人,以承祖父之誌。三子若有懶惰,散步遊行,汪氏則啼哭呼天,自怨自責。三子恐懼,即時跪在母前,認了不是,願自後遵從母教,不敢荒疏。汪氏然後收淚止啼,方肯飲食。三個仔兄弟相勸,你勸我、我勸你,務要發奮做起人來,以慰老母之德。由是真正用功,苦心習練。每朝清晨到老母麵前,拜了三拜,然後虛心下氣,企在於旁,以聽老母吩咐,若無別話,各去攻書。

“至康熙癸醜科,大仔叫做逢泰,細仔叫做滿保,兩個中了舉人。申戌科,逢泰中進士,點翰林。庚辰科,滿保中進土,點翰林。丙戌科,第二仔叫做元旦,亦中了舉人。三子皆登科甲。康熙三十六年冬月,第三仔滿保升去福建做撫台。康熙四十年,滿保又升福建浙江做兩省總督。此時老母汪氏做了太夫人矣,隨任在衙門享福,凡地方有關於大利大害者,時時問及其子,滿保亦虛心稟告,與太夫人斟酌,而力行之。康熙五十六年,大仔逢泰出身去陝西,做欽差學院大人,太夫人教以“公明”兩字,逢泰謹遵母教。

康熙六十年五月,太夫人身中染病,滿保小心奉事,五更早起,即往床前問安,藥湯茶飯,定必自己親手捧向母前,勸其飲食,從旁企住,等候太夫人飲完食完,再問可否,然後告退。時值福建台灣朱一貴招聚匪徒作亂,至數十萬賊攻破城池。滿保奉旨征打台灣,起程既去,過了重洋。太夫人修書寄滿保雲:“兒乃盡力出征,不必以老母為念,你母親今好了,飲得食得,你不須憂,務宜一戰功成,以報朝廷之望。”其實太夫人身猶有病也。及六月,台灣征平文書報到,太夫人喜動顏色,焚香稟告天地,叩謝神恩。謂家人曰 :“台灣平,地方寧,社稷無疆土之憂。兒能了此事,我 安樂矣 。”閏六月十三日卒,死時光氣滿容,清風拂拂,雖大 暑時候,而一室生涼,若有冰霜之象。見者皆稱爽朗,共以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