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布裏昂與查理大公在幾年前就有過過節,而且結下的仇還不小。先是布裏昂在過去的馬克伯國事件當中,以誣陷的手段處死了查理大公的叔叔老巴登伯爵,然後又堂而皇之的借助法國的力量將布裏昂的馬克伯國與巴登伯國合並,讓路易十六被迫封他為巴登公爵。這便是如今布裏昂的頭銜第一代巴登公爵的由來。
至於後來,奧地利為了奪回巴登地區而發動了巴登戰爭,布裏昂則以極少的兵力擊潰了奧地利與薩克森的聯合部隊,攻破薩克森王國首都,然而查理大公的弟弟約翰大公卻被布裏昂俘虜,死在了法國軍營。
所以一直以來,查理大公對於殺弟之仇耿耿於懷,對布裏昂則是恨之入骨。而布裏昂雖說對查理大公並沒有多少仇恨,但是也對他絕無好感,包括對查理大公的讚美也沒有一句是什麼真心話,隻不過是照著昨天準備好的語言華麗的稿子念得而已。
然而作為一名軍人的布裏昂對這些優雅話可不習慣,毫不誇張的說,都要把他惡心到吐了。但是布裏昂似乎是一個天生演員,所有了解布裏昂的部下或者士兵都眼前一亮,似乎之前有些粗魯、直接的布裏昂已然成為了一個文質彬彬的紳士。
要說起查理大公,一見到布裏昂整個臉就變得鐵青,恨不得立刻掏出槍來將這個不要臉的無賴打成馬蜂窩。然而查理大公的城府在奧軍當中是出了名的,這個年輕統帥時刻明白著小不忍則亂大謀的精髓,要不然查理大公也不會年僅二十五歲便成為了德意誌戰場奧軍的最高統帥。雖然心裏暗自對著布裏昂一陣咒罵,但是表麵上仍然笑嗬嗬的。
“巴登公爵的威名可是傳遍歐洲,敬仰已久。還記得數年前我們見過一次麵,那個時候你還是第一師的一個團長,沒想到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萊茵軍團總司令了。”查理大公極為客氣的說道,卻故意加重了“數年前”這三個字。
布裏昂可不是傻子,對查理大公的意思當然心領神會,也在沒有過多的回應。在經過一係列虛情假意寒暄的公關環節之後,雙方便進入了地方參議院大廳,開始了這次對於慕尼黑問題上的停戰談判。
就德意誌戰場,奧法兩軍停止軍事行動這個原則上,沒有任何爭議。布裏昂已經不想在德意誌戰場浪費時間了,而查理大公更清楚奧軍再頑抗下去那就是自取滅亡,所以對於停戰更是極力讚成。實際上停戰已成事實,而雙方真正要談的便是最為糾結地停戰條件了。
布裏昂一上來便開門見山,毫不猶豫的擺出了法軍的條件:“如果德意誌戰場的奧地利軍隊想要得到和平,那麼就有必要接受我們的建議。第一,在德意誌的所有奧地利士兵無條件的全部撤出巴伐利亞,將慕尼黑交給我軍駐守,這是這次會談的最基本條件。第二,奧地利部隊必須全員放下武器,包括大炮、槍支、彈藥,全部上交給我軍,方可離開。”
“第三奧軍統帥查理大公有必要在慕尼黑城前公開進行駐防交接儀式,將巴伐利亞國旗轉交給法軍總司令。第四。。。。。。。。。”
“夠了!”還沒等布裏昂說完第四個條件,查理大公便極為憤怒的打斷了布裏昂的話。
要說第一個條件嘛,奧軍目前本來就在軍事上處於下風,五萬奧軍現在還被圍在慕尼黑動彈不得。雖然查理大公極不情願,但是也必須接受,失去慕尼黑乃至整個巴伐利亞也總比全軍覆沒的要好吧。
但是很顯然第二個條件在查理大公看來就極為過分了,雖然實際上奧軍的失敗已成定局,但是名義上仍然未敗。往往隻有一支敗軍才會被勝利者繳械,所以說在這個時候將奧軍五萬士兵的武器裝備全部沒收,可就不合常理了。要知道目前的奧地利軍隊的風氣已經是萎靡不振了,再把武器彈藥給收繳了,那可就真的是一群烏合之眾了。這樣的結局,與全軍覆沒有什麼兩樣。
因為這一場奧法戰爭,奧地利國內的戰爭儲備已經基本耗盡。特別是在德意誌戰場,奧地利部隊不但損失了十幾萬部隊,無數的槍支彈藥、上千門奧軍的新式野戰大炮也損失殆盡。再把這五萬士兵繳了械,再加上帝國政府要重建軍隊,以奧地利目前的軍工廠生產力,近期絕不可能彌補上如此巨大的窟窿。日後的和平談判,也必然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