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轉戰歐洲 第一百一十六節 慕尼黑決戰(大章節)(1 / 3)

7月19日早晨八點左右,奧地利元帥烏姆瑟爾的五萬奧軍與儒貝爾師團的一萬六千餘人在羅森海姆邊界相遭遇。

然而在相隔近千米的戰場上,奧法兩軍各自組成的部隊方陣在平原上遙遙相對,肅殺的氣氛使步槍上的刺刀,騎兵的馬刀在陽光的照耀下更加令人膽寒。兩軍的指揮官們分別在戰馬上用望遠鏡觀察著對麵的動靜,已經箭在弦上,卻又遲遲不下令開火。

法軍不開火?沒什麼好奇怪的,儒貝爾師團自然不會首先開火。因為這一次的慕尼黑戰役,儒貝爾師團按照計劃就僅僅隻有佯攻裝作主力部隊,然後假裝潰逃引誘奧軍主力繼續深入的任務。也就是說從一開始,法軍就根本沒有要和奧軍把軍隊伸展開來,紮紮實實打一仗的想法。所以說,儒貝爾軍團這才會一反常態的按兵不動。法軍要真的是像之前的幾場戰役那樣,隻要對麵的部隊不超過兩萬人,不到一個小時就足以徹底打垮。

再者說,儒貝爾非常清楚對麵的奧軍可不止兩萬人,而是五萬餘人,可不是現在被圍困在慕尼黑且屢遭重創、士氣低落的查理大公部了。雖說法軍在戰力方麵是占了上風,可是搞不好就會被奧軍圍起來打。雖說在之前的符騰堡戰役當中,納拉師團就以兩萬兵力硬是纏住了查理大公的五萬主力,但是卻付出了七千餘名士兵受傷或陣亡的昂貴代價。在一心想要保存實力的儒貝爾來看,這一切似乎都不值得。

然而法軍東麵的奧軍卻又是不同的情況,之前阿爾文齊元帥所犯的錯誤便是低估了法軍的實力,結果五萬大軍在奧格斯堡戰役一次性遭到全殲。而這次則是太高估了法軍,因為前麵幾位統帥的不斷失利,導致了烏姆瑟爾元帥對於作戰還是繼續停滯的優柔寡斷。

其實,烏姆瑟爾是真的明白對麵的法軍隻有不到兩萬兵力,即使不能在戰場一時占了上風,但是麵對五萬精銳的圍攻早晚也會垮掉。實際上,如果烏姆瑟爾一開始就真的集中兵力圍攻法軍的話,儒貝爾師團就算不全軍覆沒,起碼也會被打殘。

直到過了二十多分鍾,在身邊奧朗德等眾將領一致勸說下,烏姆瑟爾這才優哉遊哉的準備下令全軍進攻。然而,這個時候卻又傳來了奧軍後衛部隊遭到襲擊的消息。

原來儒貝爾趁著奧軍沒有察覺,便派遣了兩支騎兵團三千餘名騎兵迂回至奧軍後方發動爆發式衝鋒,一舉衝散了奧軍的後衛部隊方陣,消滅了近千名奧地利士兵,最後還沒等奧軍反應過來進行反擊就大搖大擺的返回了法軍陣營。

最可氣的便是,戰場上奧地利士兵的屍體屍橫遍野,一大片一大片的倒下,卻很難找到一具法國騎兵的屍體。這說明什麼?奧地利步兵在法國騎兵的進攻下根本毫無還擊之力,一下子就把部隊給打懵了,而且打完就跑,等到奧軍重新結集時法軍早就逃之夭夭了。

聽到了傳令兵帶來的消息,烏姆瑟爾元帥已經氣瘋了,下巴上花白的胡子一顫一顫的。“流氓,法國人就是一群流氓!奧朗德將軍,立即通知全軍向法軍發動進攻,我要保證在六個小時之內擊潰這支法國部隊!”

雖說奧軍與法軍之間的戰鬥力有一定的差別,但是憑借絕對的兵力優勢烏姆瑟爾元帥相信就算不能全殲法軍萬餘人,但是暫時性的擊潰應該是可以做到的。不敢抱有太多的希望,烏姆瑟爾估計最起碼六七個小時應該能結束戰鬥。

“恐怕要讓您失望了,元帥。”奧朗德放下了手中的望遠鏡,說道:“法軍已經撤退了,我建議還是讓我率領一萬五千餘人的前衛部隊追擊法軍,加緊速度應該能追的上去。即使殲滅不了也可以死死纏住,以等待主力部隊支援。”

烏姆瑟爾接過奧朗德手中的望遠鏡說道:“不,我看法軍撤退時不慌不忙,井然有序,再者說有沒有經過兩軍對陣的正式較量,並不像是潰退,恐怕法軍這是引誘我軍上鉤啊。派一個騎兵旅追上去,法軍給我們的見麵禮,起碼也得給份大禮才行啊。其餘軍隊緩緩前行,不得貿然行軍。”

上午九點左右,奧軍兩千餘名騎兵就迅速追上了正在向羅森海姆西麵急速行軍的儒貝爾師團,然而早有準備的法軍隨即迅速調轉方向,組成方陣,將刺刀密布的火力網對準了匆匆趕到的奧地利騎兵,致使原本以為可以趁機偷襲的奧地利騎兵們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