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轉戰歐洲 第一百一十五節 慕尼黑決戰(1)(1 / 2)

縱觀萊茵軍團中眾多軍官,但是真正能被布裏昂所看中並且委以重用的人物其實並不多,然而再進一步能夠掌握實際兵權,成為一師之長之類的獨當一麵的軍事將領那就更是寥寥無幾,掰著指頭都出的出來。

第一師師長貝爾納多特,最早跟隨布裏昂,也是最早成為師長的元老級心腹將領,所以布裏昂才會將第一師師長的寶座交給了他。要知道,第一師可是布裏昂當年的起家部隊,根正苗紅的嫡係,也是弗格森步槍最早裝備的部隊。整體戰鬥能力在萊茵軍團當中自然屬於前列,然而又因為布裏昂本身的領袖影響,以至於第一師在萊茵軍團當中絕對的地位無可撼動。

第三師師長達武,也同樣與屬於布裏昂的早期心腹大將,實際上其軍事素養要遠遠高過貝爾納多特,也是布裏昂在軍中最為看重的將軍,在當年巴登戰爭爆發時期率領一支騎兵旅跟隨布裏昂出征薩克森,但是地位總體來說要比貝爾納多特低一些。但是不可否認,在軍中達武仍然被視為與貝爾納多特一個級別的高級將領。

之後便輪到去年新編成的兩個巴登師團的師團長,納拉與儒貝爾兩人都是去年剛剛被布裏昂調任萊茵軍團的,所以說目前在軍中倒是沒有多少勢力。如果要非要將二人的軍事素質相比的話,其實是不相上下的。

隻不過儒貝爾的指揮風格比較嚴謹,所以說戰績平庸。與之相反的是納拉卻率領該師團屢立戰功,以勇敢進攻在軍中站穩腳跟。雖說兩人的軍銜都已經升為準·將,但是這個軍銜卻是布裏昂利用巴登公國的名義私自授予的,實際上在法國軍官的檔案上還是保留原來的軍銜。也可以說是布裏昂派係將領中第二梯隊的存在。

至於預備旅旅長德塞,雖然名義上隻是一個旅長,但是該旅具有獨立作戰能力,下轄的鐵血衛隊以及早年弗格森創辦的突擊隊也當屬萊茵軍中第一的戰力,絕對的王牌部隊。從一定程度上來看,這支部隊就可以說是布裏昂的近衛軍,所以在之前的幾場大戰當中布裏昂怎麼也沒有舍得將預備旅投放到戰場。

如果你要是覺得德塞的地位還達不到像納拉這樣的第二流將領的話,那麼就是實在是太天真了。要知道,德塞跟隨布裏昂的日子好歹也有快十年了,況且要真的比較起來,德塞的作戰才能應當與達武不分上下,隻不過預備旅基本不會輕易參加作戰,所以德塞至今也沒有多少戰績。因此布裏昂才將鐵血衛隊交給德塞統領,毫不誇張的說,布裏昂寧願損失一個巴登師團也要保住預備旅。所以說,德塞再怎麼著也能躋身第一流將領之中,隻不過地位遠比貝爾納多特等主力師長要低多的。

然而此時蘇爾特率領四萬大軍的到來卻使得整個布裏昂派係的權利階級煥然一新,毫不客氣的說如今的蘇爾特已然代替了貝爾納多特成為了萊茵軍團當中的二號人物。

從實力上就已經足見分曉,貝爾納多特雖說乃是第一師三萬兵力的統帥,但是實際上仍然隸屬於萊茵軍團,無論怎樣也就是師長而已。然而蘇爾特的情況卻大為不同了,手底下的巴登軍團就有四萬餘眾。從級別上來說,蘇爾特也可以算得上和布裏昂平級的軍團指揮官了,隻不過在地位上要稍稍打一些折扣。

蘇爾特麾下的得力幹將並不比布裏昂的少,這裏就要不得不說一下巴登軍團的編製了。軍團下轄三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滿編一萬人左右。其中除了騎兵師師長內伊上校是布裏昂特批調用的,其餘三名步兵師師長馬爾蒙、絮歇、貝西埃爾皆是蘇爾特從法軍軍官當中挑選過來的部下。

內伊,1788年12月參加了第五騎兵團,1792年被任命為瓦爾密軍的中尉。後隨北方軍團參加1792年的耶拿佩斯之戰。1792年10月-1793年7月,任克蘭德將軍的副官,1794年4月被布裏昂看中騎兵方麵的過人能力,調遣至巴登公國擔任騎兵教官一職。

馬爾蒙,1790年進入巴黎軍校進修炮兵專業,畢業後即加入萊茵軍團升任中尉。之後便投入第三師麾下,負責指揮一個連的步兵,此後便在萊茵軍團一路升遷,直至擔任步兵旅旅長職務。1794年初,蘇爾特在法國軍中挑選軍官以補充巴登軍隊時,將馬爾蒙調入封地新軍編製,擔任炮兵總教官職務。由於成效突出,蘇爾特在成立巴登軍團後才晉升馬爾蒙為步兵師師長。

絮歇與貝西埃爾皆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參軍,之後便在軍隊當中擔任營長職務。特別是絮歇在1793年的土倫戰役當中活捉了一名英國將軍而立下大功,之後便被蘇爾特調至巴登任職,便長期擔任步兵教官協助訓練,就來布裏昂還親自麵見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