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隨即把科室所有醫護人員召集到科主任辦公室,對大家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大饑餓最嚴重的時候,醫院米糧殆盡,醫護人員已餓得捏不牢針頭。院長又急又愁,情急之下,騎車奔向縣委,找書記要糧。縣委看大門的老人對院長說,楊書記下鄉好些天了,你就是找到他也白搭,他哪來的糧食?
院長聽後也想,到處都有人餓死,到處都需要糧食,這時候找書記要糧的確是有點妄想啊。但又想,即便要不到糧食,也要見書記一麵,至少讓他知道醫院的危急情形。院長連夜騎車趕了幾十裏路,終於在鄉下找到了楊守績。
楊守績深更半夜聽罷院長的彙報,立刻表態:我這個縣委書記可以餓死,但醫護人員不能倒下,沒有你們病人咋辦?還有學校的老師,也要保護好,他們的安危關係著孩子們的命運。
楊守績帶著院長星夜奔向水利工地,那裏是全縣唯一能夠見到糧食的地方。國家下撥到水利工地的糧食其實很有限,每天的夥食標準充其量也不夠民工們吃個半飽。但楊守績對水利工程指揮部作硬性規定,必須擠出一些糧食支援醫院和學校。第二天早上,糧食就到了,醫院的食堂終於又冒起炊煙。
講完這個故事,院長表情十分嚴肅地對大家說:“今天說這些,是想讓大家知道一件事,有個小病人住在你們科,陪護的奶奶不是親奶奶,陪護的媽媽也不是親媽媽,他正是楊守績的孩子。現在楊書記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夫妻倆都被關起來了,大家咋想?該想到目前為止我們大家都還活著,病人也沒餓死一個,都得感謝楊書記。我就是這樣想的。我要求大家一定精心照料楊書記的孩子,什麼也不要怕,有誰找麻煩我頂著!”
其實,不需要院長提要求,大家也知道該怎麼做。不同的是,院長講話前大家對“反革命子女”隻能暗中用心,隻做不說;院長講話後大家消除了所有顧慮,又做又說,“地下活動”終於公開化。
楊守績的孩子在醫院住了一周時間,幾乎驚動了全院所有醫護人員,人們紛紛前去探望,盡管弄不來什麼好吃的東西帶給孩子,但帶去了可貴的真情。無疑,這種真情令人難忘,因為它是在患難中產生的,而且其中蘊涵著人民群眾對一個真正公仆的態度。
當然,並非所有的人都有這種真情。一個自稱“階級立場堅定”的人向縣委領導揭發了出現在醫院的這一“階級鬥爭新動向”,要求堅決打擊“反革命殘餘分子”。
縣委主要負責人叫來李光海查問此事,李光海坦然相告:我們家照顧的隻是一個孩子,孩子是無辜的,如果您的孩子流落街頭,我家也會管。
醫院院長也被傳來,他的回答更幹脆:做人講良心,行醫守醫道,我們沒有錯,愛咋處理是你們的事。
眾多醫護人員聞聽此事,群情激憤,直接聯名上書中央工作組,聲稱:如果非把我們關愛病人說成“沒有階級立場”,咱就去找毛主席評理!
李光海和醫院院長兩人的態度顯然不能讓新任縣委第一書記滿意,眾多醫護人員隔過縣委直接聯名上書中央工作組的行為更讓新任縣委第一書記光火:“看不清形勢,還嘴硬,看來不給點顏色不行啦!”他吩咐辦公室主任進一步調查核實情況,做好審查李光海和醫院院長的準備。
但中央工作組幹涉了此事,作出了“不予處理”的決定,並特批楊守績的妻子袁德繡回家照顧孩子。
袁德繡提前結束學習班生活回到家時,孩子已經出院一周。她從李光海妻子的口中得知了之前發生的一切,心中五味俱全。當然,更多的是驕傲與感激——她為自己的丈夫得到百姓如此高看而感到驕傲,也對眾多人的熱心相助感激萬分。她決定盡快將這一切告訴丈夫,相信丈夫定能產生和她一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