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副縣長莫名其妙遭到責問,先是賠著笑臉問原委,接著給了兒子兩個耳光,憤然訓斥道:“你想給老子掙罵名呀?記住,以後看到楊伯伯家的妹妹弟弟受人欺負,你要保護他們!”此後,這位副縣長一家人也成為楊守績家中常客,他們在危難之時送上的關愛令楊家至今念念不忘。
老大娘回到楊家,飯桌上又多了一份醃鹹菜,那是副縣長托她帶來的。夜裏,楊守績的大女兒問:“奶奶,他們說俺爸是反革命,啥是反革命?”
老大娘說:“反革命就是壞人,可你爸不是反革命,大家都知道他是大好人。”一盞油燈下,老大娘給孩子們講述起她所知道的楊守績的故事,孩子們似懂非懂地聽著,直到熟睡。
冬天已經來臨,孩子們拆洗的棉衣尚未做好,老大娘哄睡孩子們後,忙著趕活。
一盞幽暗的油燈,一對昏花的眼睛,一雙幹瘦的手掌,一副慈祥的神態,在揚針走線中相映如畫。這絕非一幅簡單的畫麵,它令人回味無窮。這盞幽暗的油燈燃起的光盡管不那麼強亮,卻是黑暗中的希望;這對昏花的眼睛雖然已不識細微,辨認善惡卻清清亮亮;這雙幹瘦的手掌盡管顫抖無力,依然撐托著幸福的夢想;這副慈祥的神態更讓人震顫,百姓的寬厚一望無邊。
熬了一夜又一夜,厚厚的棉衣終於擺在孩子們的床頭;辛苦一晚又一晚,嶄新的棉鞋終於穿在孩子們的腳上。
不怕饑,不怕凍,就怕孩子生場病。這是句俗話,道出了人們對爹娘不在身邊的那些孩子的擔心。這種擔心成為事實,楊家的小兒子發起高燒,被送進醫院。
李光海的妻子對醫生說,這是她家的孩子,隱瞞實情自然是為了不讓幼小的“反革命子女”受到冷淡。第一天,她整夜守候著孩子,讓醫護人員真切地看到了一副慈母心腸。
第二天,老大娘來到醫院看護孩子,卻無意間透露了孩子的真實身份,引起一串連鎖反應。最先知情的護士把情況悄悄報告給值班醫生,值班醫生要求最先知情的護士“管好嘴巴,精心照料”,而後叫出老大娘,提醒她“注意保密”。老大娘自然看出醫生心情緊張,自己也後悔說話太不小心。她看到醫生一會兒一趟跑進孩子的病房,對孩子關心備至,便明白了醫生也沒把楊書記當反革命看,隻是端公家的飯碗做事小心謹慎罷了。
然而,值班醫生的“保密意識”也隻存在一天,當晚便忍不住向科主任報告了實情。他希望自己的領導“心中有數”,使逆境中的孩子多得到一些關愛。
科主任的反應卻很平靜,他對醫生說:“不管孩子屬於什麼樣的家庭背景,你隻需記住他是病人就夠了。咱們醫護工作者‘救死扶傷’天經地義,該咋做就咋做。”
醫生哪裏料到,孩子剛進病房,科主任就知道了他的真實身份,因為科主任是楊守績家中常客,對楊家的每一個孩子都十分熟悉。
孩子高燒反反複複,李光海的妻子也天天往醫院跑,這天在孩子的病房碰到了醫院院長。當時兩人並不認識,在簡單的交談中才知道了彼此的身份。醫院院長對李光海的妻子說,他剛聽說孩子住院的事,放心不下,專門來看看。李光海的妻子說了幾句感謝的話,卻盼著院長早點離開病房,生怕話說多了露出破綻。她哪裏知道,醫院院長已經知道了實情,因為病房的護士是他親戚,忍不住告訴了他。
院長離開病房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孩子遇到一個好‘媽媽’、一個好‘奶奶’,讓人感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