諍言不抑是忠誠
——王國華發起雞公山“政變”
就在中央監委調查組在信陽活動期間,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急忙再次召開全省四級擴幹會,部署大規模放糧工作。一個月前的那次全省擴幹會上,吳芝圃還稱“手中無糧”,強調各地區要自己解決問題,要大搞“瓜菜代”,而這次完全變了調子,表示“一定要滿足群眾生活用糧”。看來,中央監委調查組的出現對吳芝圃的壓力非同小可,促使他不得不慷慨放糧。可惜,吳芝圃對老百姓的慷慨來得太遲了,災難性的後果已經形成。事後官方公布信陽地區17萬人死亡,而有人專門調查了各縣的死亡人數,認為總數為105萬。
在這次全省四級擴幹會上,吳芝圃隻講放糧是為了“解決群眾生活困難”,隻字不提“餓死人”的問題。會議最後一天,正在主席台講話的吳芝圃接到台下傳上來的一張紙條,看後滿麵不悅,似要發作卻又忍下,繼續講話。事後大家才知道那張紙條內容是“餓魂遍野,吳書記應承擔責任,在大會作自我批評”。這張紙條無疑是在挑戰吳芝圃的權威,吳芝圃無法不作出回應。但他的回應轉換了內容,在會上作嚴肅批評:有的縣瞞過省委向中央反映情況,這是嚴重的無組織無紀律!會議結束當天,吳芝圃又召集地委書記開會,要求各地“講大局、講政治、講紀律”,嚴禁“胡說八道”。
大家都知道,吳芝圃的話是針對固始縣委第一書記楊守績的。楊守績在省委黨校“學習”,沒有參加這次會議。
會議結束當天,信陽地委第一書記路憲文去省委黨校看望了楊守績,對楊守績說:“你惹的事不小啊,吳書記整個會議期間都沒給我好臉,還不指名批評了你。”
楊守績坦然道:“既然事情已經惹下了,我也不怕事,如果有問題,我願意承擔責任。”
路憲文說:“你向中央反映的情況都是事實,按說沒什麼問題。可這件事畢竟搞得省委很被動,地委就更不用說了。你應該有個姿態。”
楊守績聽得出,路憲文反複“開導”,無非是希望他對地委、省委有個“認錯”的態度。可楊守績橫豎不講這個“姿態”,還反問路憲文:“既然向中央如實反映情況並無問題,你讓我認哪門子錯?該認錯的是省委,餓死那麼多人,省委沒責任嗎?”
路憲文說:“守績同誌呀,從搞地下鬥爭起,你我這麼多年的上下級關係,你該明白我對你愛護有加。可是這幾年你我疏遠了,我的話你很少聽進去……咱們好說,省委領導就不同了。後果,你得考慮後果。”
解放戰爭年代,路憲文當區委書記時,楊守績是他手下的武工隊隊長;路憲文擔任商城縣委書記時,楊守績是他手下的區委書記。全國解放後,路憲文到信陽地委工作直到當上地委第一書記,一直關心著楊守績這位能幹的老部下,提拔他成為最年輕的縣委第一書記。的確,路憲文對楊守績既賞識又偏愛,楊守績對自己的老領導也懷有極深的感情。但近幾年楊守績確實與路憲文疏遠了,因為他覺得老領導的官架子越來越大,尤其是看不慣老領導對上唯命是從、對下專橫跋扈的作風。更令他難以容忍的是,在全區大批群眾餓死的危急時刻,老領導完全喪失實事求是的原則立場,屈從省委領導大講“疫情論”。楊守績漸漸覺得,曾經與自己出生入死的老領導唯官是重,顯然已經與自己不是一路人了,自然敬而遠之。
疏遠歸疏遠,楊守績對老領導剛才講的話還是心存感激,因為他明白老領導的提醒是出於愛護。但楊守績的秉性決定他不會接受老領導的勸告,他說:“疏遠與個人感情無關,主要是工作作風原因,等到咱倆都不當官了,我肯定是你家的常客。這個就不說了。我想說說後果。自從下決心向中央反映情況,我就作好了最壞的打算,丟官、坐牢都想過了。看到中央調查組來了,看到糧食分到群眾手裏了,我也就沒有遺憾了。”
路憲文搖下頭,歎口氣,不再說什麼。看得出,他對自己老部下這種倔強的性格有些失望。幾個月後,楊守績果然遭遇嚴重後果——鋃鐺入獄。路憲文自然沒有料到,自己遭遇的後果與楊守績同樣嚴重,楊守績被投進監獄幾天後,他也被逮捕了。時隔多年,路憲文堅稱“楊守績是解救信陽百姓出苦海的功臣之一,是個硬漢,是個好官”。他說,這是他當年想說卻沒敢說出的話。
路憲文回到信陽後,見到了中央監委調查組人員,得知對信陽大饑餓事件的初步調查結果已經形成,他從調查組人員的態度上預感到情況不妙,便急忙給吳芝圃打電話通氣。
而吳芝圃對中央監委調查組的到來並不十分在意,他對路憲文說:“你緊張什麼?死人的事全國各地都有,又不是隻有信陽一家。再說,河南的總體形勢一片大好,他們即便查出點問題,也是局部的,我一點也不擔心。”
吳芝圃或許不是故作鎮靜,因為中央監委調查組來到後,他一次照麵也沒打,而且中央監委調查組提出向省委通報初步調查結果時,他也隻派一位分管農業的省委副書記聽取情況。
然而,讓吳芝圃擔心的時候終於到了。當信陽地區餓死群眾100餘萬的數字最終披露,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嚴厲訓斥“你還要糊塗到何時”,吳芝圃終於感到大事不好。百萬死亡數字意味著什麼?確定事件性質、劃分和追查責任又意味著什麼?他對此不得不想,又不敢多想,因為曆次政治風浪已給予他太多的提示。他身邊的人發現,這位一向盛氣淩人的省委第一書記一連幾天如坐針氈,恐慌之態難以掩飾,於是他們判斷:河南的天空該雲開霧散了。的確,這位長期一手遮天的省委第一書記已給河南帶來了不幸,信陽大饑餓的災難性後果足以說明一切,人們希望他能夠正視錯誤、承擔責任並有所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