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地幾乎全線停工,它存在的全部意義就是為了爭取到一些糧食。縣委書記的這一決策的確不失英明,保住了許多人的性命。但他為此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後來被省委批評為“嚴重弄虛作假”,當作其“反革命罪行”之一。當然,他至死也不曾後悔,仍說:“保護百姓性命是我一生最輝煌的一筆。”
縣委書記的“嚴重弄虛作假”行為使水利工地的民工們保留了繼續向家人輸送“救命飯”的機會,劉家兄弟仍然每天夜裏往家送“冰坨飯”。
但劉家的情況一天比一天糟,婆婆總對兒媳婦周氏念叨:“這點吃的養螞蟻都不夠,靠它保不住三條人命啊。我這條老命不值錢了,你娘兒倆可得好好活下去。”
婆婆似乎要尋短見,這令周氏極度不安。她對婆婆說:“您要再有壞念頭,我就在您前頭去跳井。”除此以外,她不知道拿什麼話勸婆婆更有效。
這一天,周氏對婆婆說:“我娘病得不輕,這幾天我得天天去娘家守著,辛苦您照看孫子了。”
一連幾天,周氏早早出門,深夜方歸。
這天早上,周氏遲遲未起,婆婆來到床頭掀開兒媳婦被子,發現人已斷氣。
一家人終於弄明白,周氏的母親並未生病,她這幾天也從未登過娘家的門。這個善良的女人為了節省些吃的保全婆婆和兒子的性命,編造了一個理由躲在外麵,自己活活餓死了。
27歲的周氏被一張葦席裹著埋了,她給全村鄉親們留下一個美好的形象,也給家人留下難以忘懷的思念。更重要的是,她為劉家留下一個爭氣的兒男——4歲的兒子劉誌和一路走來,最終成為一名大校軍官。
周氏也給兒子留下一個終身遺憾——她的早逝,使劉誌和對可敬的母親沒有任何印象,每每提起母親,這位漢子總抱憾不已。
親情亦是民族魂魄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一美德在生死關頭依然經受住了考驗。和許多家庭一樣,麵臨生死抉擇,劉家家族會議也一致形成了“養老保小”的決定。上有婆母,下有幼子,27歲的周氏義無反顧把生的希望留給家人。生死豈是尋常事,慷慨赴死從容中,這是親情的力量!親情當讚,正是涓涓親情彙成大愛之河,滋養著我們古老的民族。親情,何嚐不是民族的魂魄!
“園丁”與“花朵”
——縣中校長的故事
大饑餓發生後,縣中校長和許多人一樣,思想準備不足,總認為這是暫時的困難,饑餓很快就會過去。直到住在農村的妻子告訴他村裏的大食堂已經斷炊,他仍然樂觀地說:這是黎明前的黑暗,要不了幾天,國家就會放糧。
住校師生的夥食標準也在一天天下降,到了現在,每人每天隻有二兩糧食。這點糧食,對於這些正在長身體的學生來說,頂多隻是每天早上的一頓稀飯,實在微不足道。然而,就是這樣的夥食標準,家在農村的學生們還要省出一點吃的接濟家人,因為農村大食堂已經斷炊,他們的家人正飽受饑餓的煎熬,甚至麵臨死亡的威脅。
眼看著學生們餓得連朗誦課文的力氣都沒有,學校規定夥房每天隻煮稀飯供應學生,因為校長認為稀飯是無法帶回家的。然而這一招仍然不靈,學生們喝掉稀水,把剩下的米粒團起來,積攢兩天還往家帶。課堂上每天都有因饑餓而暈倒的學生,校長和老師們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卻毫無辦法。他們想保護自己的學生,卻無法幹涉學生們的孝舉。
校長心疼自己的學生,找到縣教育局領導要求提高學生的夥食標準,而教育局領導苦笑說:連縣裏領導每天都吃不到半飽,哪有糧食給你?再堅持堅持,不會老這樣。
那段日子,麵對日趨嚴重的饑餓局麵,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不會老這樣”,因為他們對新中國充滿信心,對共產黨充滿信任。校長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饑餓的人們仍然忍受著饑餓,而且這種糟糕的局麵沒有任何改變的跡象,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漸漸恐慌起來。
縣中的教師們家都在農村,臨近寒假一段時間,連續有五名教師找校長請假回家掩埋被餓死的老人,其中一位教師的爺爺、奶奶和父母在同一周內死去。後來的統計數字表明,在這場大饑餓中,第一撥死去的絕大多數是老人,因為這些老人們本就年高體弱,經不起大饑餓的折騰;又因為他們一心要保護子孫,有一口食物總想著“棄老保幼”。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老人反鎖屋門,任憑子孫們跪在門外哭天號地,決不開門進食,直到餓死;不少老人為了省去子孫牽掛,幹脆投井或者懸梁自盡……幾位教師家的老人皆屬於這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