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嫂村頭路口分食的事很快傳遍了全村,鄉親們羨慕鳳嫂攤到一份好差事,總算有口吃的。當然,鄉親們更稱讚鳳嫂心地善良,大家都知道鳳嫂每天得到的食物還不夠自己的幾個孩子吃,這種情況下還能分幾口給別人家的孩子,尤其是還給了原村支書的孩子,一般人的確做不到。
更受感動的是被撤了職的村支書一家人。原村支書的父親對兒子說,你如果還算個人,就快去感謝人家。
原村支書鼓足勇氣來到鳳嫂家道歉、致謝,卻被鳳嫂舉著棍子打了出來。鳳嫂對著狼狽逃竄的原村支書的背影大叫:“這輩子甭想叫姑奶奶原諒你!”
村裏人議論說,鳳嫂受的淩辱太重了,攤到誰也咽不下這口氣。
原村支書的父親對著兒子又是一番大罵:當初讓你當支書的人真是瞎了眼,你個混賬東西造下的孽,叫家裏人幾輩子抬不起頭。我要是你,站著讓鳳嫂打斷腿也不挪半步。
老人帶著祖孫三代九口人,跪在鳳嫂家門口,衝著鳳嫂說:“孩子,你不原諒那個狗東西,大伯能理解,大伯和一家人跪在這兒,是想謝謝你。”
鳳嫂急忙出門,眼前的情景讓她淚水連珠。她扶起老人,勸道:“大伯,各是各的事,俺隻記恨一人,咱兩家還是好鄉親。”
鳳嫂的大度讓老人無比感動,也讓老人越發覺得兒子惡行難恕。回到家中,老人對著兒子又一頓臭罵:“人家死了男人,你就想占人家便宜,你沒想想這一竿子要是真插下去,還不插爛自己的良心?人家不從也就罷了,你卻想法折騰人家,給人家脖子上掛破鞋,你想沒想過,你把破鞋掛到祖宗脖子上了,你讓祖宗臉上無光!你當上村支書,老子好一陣子高興,咋說也是共產黨瞧得起。哪想到你為人行事要多差有多差,弄得一家人在鄉親們麵前抬不起頭!”
半個月後的一天夜裏,老人在饑餓與悲憤中死去。埋葬老人那天,村裏人在門前圍觀,卻沒人幫忙。這位被撤職的村支書自然明白鄉親們要看笑話。死人抬不出家門是鄉俗中的大忌,而沒有鄉親們幫忙僅靠自家人手是不行的。麵對鄉親父老的冷漠他無話可說,這是他必受的懲罰。此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麵對鄉親不停地磕著響頭。而人們無動於衷。
終於有人對他說:甭磕了,像過去那樣,下個命令,叫誰幹誰還不幹?
被撤了職的村支書給誰下命令?此話當然是譏諷、挖苦。
他起身撲向老人屍體,扶柩大慟:爹呀,兒子不孝,讓您老人家久等了。
又有人講話了:“老少爺們兒,大伯辛苦一輩子,和大夥相處也不錯,咱不看活人麵也得看死人麵,幫把手,送老人家上路吧。”
這是鳳嫂的聲音。這聲音呼喚著寬容,這聲音激發著友愛,這聲音更震撼著死者親屬的心靈。
鄉親們擁上前,抬著老人上路了。
鳳嫂的故事該結束了。然而仍有相關的話題需要探討。
在那段饑餓逼人的艱難歲月裏,類似鳳嫂這樣賣身求食的行為並不鮮見。人們無法用傳統的道德標準評定她們,因為她們不是在“偷情”,而完全是為了保護生命,盡管對於許多女性來說,貞操與生命同樣珍貴,烈女的貞節牌坊樹在她們心中。這場大饑餓也許葬送了她們的貞操,玷汙了她們的身子,但她們的心靈依然純淨,人們對她們除了同情,實在沒有理由指責什麼。
也有人說,鳳嫂這樣的女人們不應該僅僅得到同情,還應該受到尊敬,因為她們以自我犧牲的精神保護了親人的生命,在抗拒死亡的過程中顯示了自身的意誌和力量。
但無論怎麼說,這些不該發生的故事總歸使人感到痛心,因為她們畢竟受到了傷害,心靈的創傷終生難以愈合。
“生命牌坊”當聳立
“貞節”是女性的財富,更是女性的尊嚴,“貞節牌坊”是留在女性心靈深處的建築。而鳳嫂以貞節換取生命,犧牲自己保護子女,其行何錯之有?人們以道德為繩捆綁鳳嫂的時候,是否想到生命的可貴?是否意識到無視生命是最不道德的行為?鳳嫂“失身”無“失節”,因為她把“節”交給了“生命”;鳳嫂之“過”並無過,因為她維護了生命的尊嚴!生命最可貴,保護生命就是保護人的尊嚴,“生命牌坊”理當聳立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