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豐山隻喝了一口,便眉頭皺起,怒道:“你真傻呀,這不是糟蹋吃的嗎?心疼死人呀。”

唐豐山把孩子們叫到跟前,告訴孩子們這碗藥是防病的,每人必須喝幾口。老伴無奈,隻得流著淚一勺一勺往孩子們嘴裏喂。

唐豐山的病情一天比一天糟糕,連續幾個夜晚胡言亂語,最終連勺水也喂不進去了。老伴無計可施,預感到丈夫時日無多,連忙捎信叫回老大老二。

夜晚,昏暗的油燈下,全家人跪倒在唐豐山床前,哭喊著乞求唐豐山進食,可唐豐山嘴巴緊閉,一語不發。二兒子唐紀銀泣道:“爹呀,我回來時,師傅專門送碗米,給您熬粥喝。都熬好了,您好歹也得喝幾口,死也不能做餓死鬼呀。再說,幾個月都熬過來了,說不定再堅持幾天就萬事大吉,您咋就沒信心了?沒幾天就過年,沒您這年咋過?爹呀,求求您,喝幾口吧。”

唐豐山睜開眼,終於說道:“吃也沒用,不如省下。他娘呀,你得和孩子們活下去,看到孫子孫女出生,到我墳前捎個信。老大呀,大荒年過去後,趕快成家。老二呀,這個家靠你,甭在外麵跑了……”

唐紀銀無奈之時突然想到本村的喜子伯,心想這老哥兒倆交情深,何不請喜子伯來家勸勸,興許管用。可他來到喜子伯家,方知這位老人兩天前已被埋了,原因也是不肯進食,自絕性命。

唐紀銀不死心,又跑到村支書家。他覺得村支書威望高,平時和父親的交情也不錯,興許能勸動父親。

村支書深更半夜來到唐家,拉著唐豐山的手勸道:“老弟,半個月不到,咱這一茬子走了二十多口子,沒剩幾個了。老哥老弟們都走了,連個陪著說話的人都沒有,所以你不能走。”

唐豐山說:“老哥呀,我是病倒了,覺得病不輕,多吃幾口飯也活不了,還不如給孩子們省幾口。62歲了,日子好多活幾年也情願,像這種年景早點閉眼也不後悔。”

村支書說:“啥病?有口飯吃就沒事了。這幾天公社老開會,說馬上要過年了,國家肯定要放糧,要求各村統計好人口。這回像是真的,你可要堅持住呀。”

唐豐山說:“屁話聽多了,誰還敢信?等糧食放下來,人都死一半了。老哥呀,能熬到糧食發下來算我命大,熬不到那一天,求你關照下這群孩子。”

唐豐山最終未能熬到國家放糧那一天,1960年1月8日,他在饑餓中閉上了雙眼。

出殯那天,老伴用泥巴做了一隻雞、兩個饅頭,裝在瓦罐中,放進了墓穴,對死去的丈夫說:“他爹,莊稼人辛苦一輩子,還是成了餓死鬼,唉,這是命。活著時挨餓,到那邊別再受委屈,這雞、這饃你帶上,陰間路上放開吃,吃光了托個夢,我再送……”

兩年後,老二唐紀銀喜得一子。老伴來到唐豐山的墳前告慰亡靈:咱有孫子了,取名“書海”,多讀書的意思。有學問就不用種地,讓他有出息……

多年後,唐書海成為解放軍的大校軍官。每年清明節,唐書海都不忘給自己早逝的爺爺點炷香。

長者風範存千秋

絕食、懸梁、投井……為了子孫的生存,多少人自絕性命!莊稼漢唐豐山的故事讓人們看到了這悲壯的一幕。昂首凜然護犢勇,俯首甘為孺子牛,盡現中華民族千秋不失的長者風範。然而人們在讚歎“長者風範”之時,可曾想過對長者的奉獻?艱辛的日子已經過去,今天的人們在享受幸福生活的時候,切莫忘記長者的孤獨、長者的牽掛、長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