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豐山知道書記不是哄他,歎道:“眼看就過年了,不指望吃餃子,隻想著別死人啊。過年貼紅聯,隻怕要變成貼白聯了。書記,上頭到底咋想哩,為啥見死不救?”

公社書記也歎道:“上邊的事咱也說不清楚。隻知道地委給縣裏提了要求,縣裏也給公社提了要求,過年期間不允許再餓死人。可是隻提要求不給糧食管屁用,下邊能有啥辦法?”

這時有人急急忙忙跑到書記跟前,不知說了些什麼,卻見書記眉頭頓時舒展,走向唐豐山說:“老哥,有希望了,你明早帶著家人還來這裏,拿上碗,有稀飯喝了!”

書記說完匆匆而去,唐豐山也頓時精神起來,急忙回村。

第二天清早,唐豐山帶著全家人來到公社糧站門口,此時已是人山人海。八口大鍋冒著熱氣,八條長龍緩緩向前挪動,第一輪放粥完畢,竟有不少饑民未能輪到,包括唐豐山一家。唐豐山的小女兒眼巴巴地望著旁邊正在喝粥的人,放聲大哭。唐豐山急忙把小女兒摟在懷中,哄道:“不急不急,過會兒又煮好了。”

旁邊的一位老人端著飯碗走到跟前,說:“我碗裏還有幾口,小閨女先喝吧,怕是早餓壞了。”

唐豐山正想推辭,小女兒已經伸手接過飯碗,幾口便喝了個精光。唐豐山對那位老人說:“大叔,您甭走遠,等會兒我再還您半碗,先謝了。”

那位老人說:再排隊要碗就是了。

第二輪放粥開始,唐豐山一家終於分到了粥。可跟在後麵的那位老人被掌勺的推出了隊伍。治安隊員訓斥道:看看你這碗就知道已經分過一次了,咋還要?

排在後麵的人立刻叫嚷:砸爛他的碗,轟走他!

唐豐山見狀立刻上前對掌勺的解釋,掌勺的似受感動,連忙對老人道歉道:“老人家,您別生氣,我再給您打一碗。”

老人說:“半碗就中,老了,吃不多少。倒是那些孩子們可憐,得給孩子們打滿了。”

此情此景,站在一旁的公社書記看得一清二楚。公社書記上前拉住老人的手,大聲叫道:“鄉親們,這位老人,是咱們沙河鋪的老黨員,剛才他把自己的半碗稀飯給別人家的孩子喝了,多高的風格啊!困難時期,我們需要這種互助互愛的精神!”

公社糧站搭起的粥棚為饑民們緩解了燃眉之急,可惜好景不長,沒幾天便拆掉了。饑民們自然弄不清楚為什麼,其實真實的原因是放粥“借用”了國庫的糧食,省裏下令停了。

唐豐山覺得納悶:糧庫明明有糧,咋就拆了粥棚,連碗稀飯也不肯多供幾天?往後的日子咋熬?生存的希望再次破滅,萬縷愁緒又結在唐豐山心中,他又躺回病床上。

大兒子依舊每隔兩天送回家幾個饅頭,唐豐山卻一口不進。老伴覺察到情況不妙,急忙捎信叫回二兒子唐紀銀。唐紀銀揣透了父親的心思,勸道:“您有個三長兩短,這一家子人誰管?您要再一口東西不吃,我就陪著,咱爺兒倆一塊兒餓死。”

唐豐山望著二兒子老淚縱橫,不得不從,終於掰塊饅頭塞進口中,而後示意二兒子快回鋼廠。

唐紀銀回廠後,唐豐山依舊不再進食,老伴守在床頭流著眼淚勸,唐豐山說:“我都病成這樣了,還能跟孩子們爭食吃?不用勸了,說啥也不吃了,省下救孩子們吧。”

老伴說:“這叫啥病,都是餓的。你不吃,我也不吃,孩子們都不吃,全家死光嗎?”

唐豐山反勸老伴道:“大人比孩子扛餓,我忍幾天或許沒啥事,孩子們弄不好就餓出事了,你得照顧好孩子們。”

老伴知道丈夫的脾性,知道勸說沒有用。這天夜裏,老伴熬了一劑中藥,把一個饅頭炕焦後碾成粉末,撒在藥碗裏,攪拌後送到丈夫跟前,說:“熬碗藥,是提氣的,快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