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死亡之門敞開了,苦難的百姓驚恐萬分。“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句家喻戶曉的俗語,道破了人們對生存的渴望以及自我保護的本能。然而,下麵的故事講述的是另一種情形:麵臨生死抉擇之際,“大孝”為老人圍起護堤,“大愛”為子孫放出方舟,“大義”為他人築起橋梁……一幕人間悲劇,也讓我們看到了人間真情!
閻羅殿前有勇者
——莊稼漢唐豐山的故事
一向習慣早起的唐豐山天不亮就起床了。與往常不同的是,這位勤勞的莊稼漢不需要再去田間勞作,也不需再為老伴入廚下灶做任何準備工作。田無農活,家無炊煙,唐豐山能做的,也隻有清掃下院子,然後點上一袋旱煙,邊吸邊等待村裏的鍾聲響起,帶著家人去大食堂喝幾口稀飯。
然而,這天的鍾聲遲遲沒有敲響。唐豐山不再等待,走到村中那棵掛鍾的大樹下,發現圍了不少鄉親,正在議論紛紛。他聽明白了:從這天起,村裏大食堂斷炊了。
唐豐山垂頭喪氣回到家中,對孩子們說:繼續睡吧,大食堂沒飯了。
他膝下五個子女,最小的女兒也8歲了,都正處在能吃的年齡。村裏成立大食堂最初幾天,每頓還有幾個菜,大家基本能吃飽。可是這種“繁榮”未能持續多久,夥食標準急速降低到每頓隻能喝碗稀飯了。二兒子唐紀銀飯量最大,卻最知道疼愛三個妹妹,每頓飯總要省出幾口稀飯讓妹妹們喝,自己忍饑挨餓。唐豐山琢磨,這樣下去,老二非垮不可,於是動員二兒子去了信陽鋼廠上班,那是個有飯吃的地方。
送走了一個飯量最大的,唐豐山少操了一份心。可剩下的四個子女還是每天叫著肚子餓,仍讓他感到壓力沉重。他判斷不出大食堂還能辦多久,隻覺得就按這個標準辦下去,要不多久大家就會餓得爬不起來。當然,希望仍存心中,因為村裏的廣播喇叭天天都在播放歌曲《東方紅》,唐豐山心想,有毛主席、共產黨領導,再苦還能苦過舊社會?所以每當聽到孩子們叫著肚子餓的時候,他總會說:要不了幾天,食堂就會有大饅頭啦。
可是,唐豐山和他的子女們未能等來大饅頭,卻等來了大食堂斷炊的消息。
日上竿頭,唐豐山把全家人召集起來,商量日後的生計。他對大兒子、大女兒說:從今天起,外出挖野菜。記住,不管找到啥吃的,要想著兩個小妹妹,老顧少、大顧小,這是規矩。
大兒子、大女兒每天早出晚歸,挖回野菜供全家人充饑。然而田野的野菜幾天工夫就挖不到了,因為它成了所有饑民們維持生命的食物,極快地被挖光了。
接下來挖草根,再後來刮樹皮,最終山窮水盡,什麼能夠充饑的東西都找不到了。和所有人家一樣,唐家也陷入絕境。
小女兒已經餓得不願睜眼了,唐豐山望著女兒,心中充滿了恐懼,因為村裏每天都有人餓死,他擔心小女兒堅持不了幾天。
這當兒,縣裏搞起百裏大堰工程,大兒子被抽去當河工。大兒子離家的第三天深夜,唐豐山聽到敲門聲,開門一看是大兒子。唐豐山正感到奇怪,大兒子連忙從懷裏掏出三個饅頭,說:“工地有飯吃,我省下幾個偷著送回來,過兩天我再回來送幾個。”
大兒子沒歇腳,扭身回工地去了,唐豐山手捧饅頭仍在發愣。真是救命的東西啊,太及時啦!他急忙把全家叫醒,掰一塊給小女兒,再掰一塊給二女兒,又掰一塊給大女兒。老伴那塊隻咬一口,剩下的塞進小女兒嘴裏。唐豐山自己卻一口未吃,把剩下的饅頭放起來,說:“不能一頓全吃光了,還要想著下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