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慕桂禮又聯想到自己的爹娘,心中在想,送給爹娘的食物該用盡了,往後的日子咋熬過?想著想著,慕桂禮潸然淚下,暗歎道:這代老人,苦水裏泡到頭發白,終於熬到當家做主人,好日子才開頭,就抬頭見棺材……唉,天之災?人之禍?天災加“人禍”啊。

縣委第一書記楊守績看到郭陸灘公社糧站站長的事跡材料,立刻帶領一幹人馬趕往郭陸灘公社糧站。糧站站長忠於職守的事跡的確讓他感動,而他更看重糧站站長“餓死不動國庫糧”這種做人的骨氣!他在想,大難臨頭之時,千千萬萬的老百姓命懸一線,卻不偷不搶,為什麼?是老百姓沒膽量?絕不是。命將不保,還有什麼可怕的!是因為老百姓有骨氣,決不做被人小瞧的事。楊守績敬佩有骨氣的人,他覺得極有必要在全縣大力宣傳這種“骨氣”,讓大家長長精神。

見到了糧站站長,縣委第一書記楊守績發現了比“骨氣”還要令人長精神的情況,這就是糧站站長夜救慕桂禮、慕桂禮夜探站長老父的感人事跡。他大大被感動了,放開嗓門對在場的人說:“知道什麼是魚水關係嗎?給自己老爹煮老鼠,卻冒著風險蒸米飯救共產黨的幹部,這就是魚水關係!知道什麼是愛護群眾嗎?自己已經餓昏了,還要拿出口糧救老人,這就是愛護群眾!從糧站站長和慕桂禮身上我們還看到了什麼?看到了黨和群眾同舟共濟、共渡難關的信心!同誌們,不就是一場大饑荒嘛,有什麼大不了?要是邁不過這道坎,還叫什麼中國人,還叫什麼中國共產黨!”

楊守績扭頭問糧站站長:“是黨員嗎?”

糧站站長搖搖頭說:“咱還不夠格。”

楊守績說:“你不夠入黨資格誰還夠?你寫份入黨申請,我和慕桂禮做你的入黨介紹人。”

縣委宣傳部組織力量連夜趕寫出一篇通訊,第二天呈楊守績審閱。楊守績看後問:咋滿篇不提慕桂禮?

宣傳部的人提醒道:慕桂禮犯過“右傾錯誤”,還在停職檢查,宣傳他不合適。

楊守績說:“扯淡!說幾句實話就給人家扣上‘右傾帽子’,人家做了好事還不許宣傳,哪有這個道理?把慕桂禮的事跡加上!”

稿件按楊守績的意見修改後,一份送縣廣播站立刻廣播,一份寄往省報。

寄給省報的那份稿件幾天後被退回,上麵還附有編輯的一段話:糧站站長精神可嘉,但私自動用國庫糧食畢竟違反規定,不宜宣傳。

宣傳部部長拿著省報退回的稿件向縣委第一書記楊守績彙報情況,說:“當時我也犯過猶豫,既覺得稿件涉及站長‘私自動糧’是個敏感問題,又覺得刪除這一細節會大大降低感人度。還是省報政策水平高,咱縣廣播站也別再播了吧?”

楊守績說:“他拿國庫糧食蒸米飯沒吃到自己嘴裏,而是救了共產黨的幹部,毛主席看到也感動,你擔心什麼?要是共產黨的幹部遇到危險,老百姓裝著沒看見,那才叫人擔心。讓廣播站繼續廣播,每天多廣播幾遍。我還真不信我的政策水平比他們低!”

糧站站長與慕桂禮的事跡在全縣被廣泛宣傳部後,反響強烈。縣委宣傳部部長向楊守績彙報說:效果頗佳呀,既進一步密切了幹部群眾之間的關係,又增強了幹部群眾戰勝困難的信心。

楊守績自然希望有這種效果,心中卻想:密切關係、增強信心,最有效的還是糧食啊。

施恩百姓危有善顧

公社書記慕桂禮餓昏在街頭被百姓救起,因為他有恩於百姓。聯想到戰爭年代,被百姓救起的共產黨人何止千萬,百姓又何嚐不是共產黨的“恩人”!百姓對共產黨知恩圖報,共產黨人也應該明白投桃報李的道理。

共產黨進城了,坐擁天下了,是否對老百姓仍懷報恩之心?50年代的大饑餓令百姓大失所望,所幸有慕桂禮這樣一批共產黨人存在,使“滴水之恩”不枯民心。正因如此,慕桂禮得救了,這不僅是個人的幸運,更是共產黨的幸運。

由此感慨:得之甚微,視若天恩,百姓不貪婪;得之滴水,報之湧泉,百姓不小氣。當今共產黨人須為“慕桂禮”,施恩百姓危有善顧;莫為“齊奧塞斯庫”(前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忘恩負民難中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