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一個村莊,他拿起農具和農民們一起碾場。村支書笑著說:“書記呀,您幹農活生疏了,豆秧裏的豆子還沒碾幹淨,您就……”

慕桂禮把村支書拉到一邊,神情詭秘地說:“記住,碾場時,一定不要碾得太幹淨。不留些殘餘,以後的日子咋過?”

慕桂禮轉遍了全社所有的村莊,每到一個村莊,他都要暗示村幹部,碾場時一定要留有殘餘,以渡難關。

慕桂禮的這一“發明”非同小可,全社百姓又多了點口糧,盡管這些“殘餘糧”顯得微不足道,卻使村村大食堂的炊煙又多冒了數日。

在郭陸灘百姓心目中,慕桂禮是共產黨派來的好幹部,是他們的恩人,所以沒人拿他當“犯錯誤”的人來對待。相反,慕桂禮所到之處,百姓仍稱他為“慕書記”。

這天晚飯時,慕桂禮發現自己的盤中放了四個玉米麵餅,便問村支書:不是每人兩個嗎?

村支書說:“您人高馬大的個頭,兩個咋夠。您為保護群眾官都丟了,受了這樣大的委屈,走遍全社,群眾也不會讓您餓著。吃吧,再過些時日,俺想表這個心意恐怕也難了,離斷炊不遠了。”

慕桂禮說:“群眾的心意我領了,這餅我一口也不能多吃。我雖然已經不是黨委書記了,但還是黨員,是黨員就堅決不能搞特殊化。眼下處境艱難,共產黨員的責任就是要死與群眾一起死,要活與群眾一起活,這才叫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慕桂禮把“要死與群眾一起死,要活與群眾一起活”的話講遍全社每一個村莊,激勵了黨員,也鼓舞了百姓。

大食堂的炊煙漸漸稀少,三餐變一餐,最終連稀得照見人影的稀飯也沒有了。大饑餓的災難迎麵撲來,對死亡的恐懼籠罩在每一個人的心頭。

這天,慕桂禮得到消息,自己的大爺、大娘已經餓死。他突然擔心起自己的爹娘,決定回老家看看。晚飯時,慕桂禮找公社夥房的炊事員商量,預領三天的食物。這意味著此後三天他在公社夥房吃不到一口食物,必須忍受饑餓。慕桂禮連夜提著十個粗糧饅頭朝數十裏外的老家奔去,途中饑餓難忍,拿出一個饅頭咬了一口,又放進袋子,心裏對自己說:你多咬一口,爹娘就少吃一口,忍忍吧。

慕桂禮夜半到家,見到了爹娘。爹一見兒子就抱怨說:“還知道回家看看?你大爺、大娘已經埋過了,你再過些時日回來,恐怕該埋爹娘了。”

娘說:“孩子一進門你就埋怨,你也不想想孩子管著一個大公社,能不忙嘛。”

爹卻冷笑道:“知道他忙,天天忙著吹牛說謊,人都餓死一大片了,你們這些共產黨的官還忙著瞎吹呼,咋也不臉紅哩?”

看來,爹娘還不知道兒子被罷官的事。慕桂禮麵對爹娘不知說啥好,因為自己也深處迷茫,有許多事情說不清楚。的確,他所經曆的“大躍進”、大煉鋼鐵、人民公社化運動已經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為什麼還要搞高征收、“反瞞產”?上層為什麼這樣幹?究竟是什麼意圖?作為基層幹部,他實在琢磨不透。但他明白,這些狂熱行為嚴重背離了科學,這種“革命熱情”的確嚴重損害了群眾利益。

慕桂禮拿出帶回來的饅頭,對爹娘說:“先吃點東西吧,涼了,有點硬,慢點吃。”

娘驚喜地說:“可真是救命的東西。這大半個月淨吃些樹皮、草根,你爹俺倆渾身都腫了,眼看就撐不下去,你回來得是時候。”

第二天一早,慕桂禮離開爹娘,返回郭陸灘。一路憂心忡忡,他不知道眼下這種災難性的局麵還要持續多久,不知道包括自己爹娘在內的許多群眾能否渡過這場劫難。

慕桂禮依然每天下村莊,幫村幹部想辦法帶領群眾擺脫死亡的威脅。可是空有主意,手中無糧,餓死人的事態一天天擴大,令人束手無策。

這天天色漸暗,慕桂禮要返回公社。剛出村口,突然遇到回縣城路過這裏的縣委第一書記楊守績。見到書記,慕桂禮覺得有一肚子話要倒出來,卻不知從何說起,隻是一陣抽泣。

縣委第一書記楊守績說:“知道你受委屈了,不會總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