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感覺蘊涵著什麼?蘊涵著對百姓遭受苦難的萬般憂慮,蘊涵著對漠視百姓者的憤慨,蘊涵著一個領導幹部的責任感,也蘊涵著對黨的事業永不褪色的忠誠。當憂慮、憤慨、責任感、忠誠群起湧動,怎不令張樹藩發出驚濤裂岸般的呼喊!

地區機關幹部們聽到了一聲大似一聲的朗誦,那是他們已被停職的專員張樹藩放聲朗讀《忠孝吟》。那聲音時而亮若霹靂,時而沉若暮鼓,時而烈若嘶鳴,時而哀若哭訴。一遍、兩遍、三遍……張樹藩的聲音漸漸嘶啞了,仍當門立而不坐。人們聞聲而至,一時間門外被圍得水泄不通。

門外人群中,還有地委副書記王達夫。王達夫是被人叫來的,有人對他說,專員發瘋似的大喊大叫。張樹藩適才出口的每一句、每一字王達夫都聽得清清楚楚。身邊一位機關幹部對王達夫說,專員的聲音是從心底發出來的,給人以驚濤裂岸般的震撼。王達夫也有同感,他已經被自己的專員感染得渾身燥熱,恨不能走上前與專員並肩齊呼。可是他不能,因為目前的政治環境容不得他這樣做。況且直覺告訴他,眼下人多嘴雜,專員此舉傳出去不知又要惹出何等禍端,自己必須想辦法保護專員,必須為專員消除不利因素!

王達夫背對張樹藩辦公室,環視人群,大聲問:“大家聽清楚了嗎,專員說的是什麼?”

人們麵麵相覷,片刻之後,有人大聲回答:“專員說的是忠孝,忠於人民,孝敬父母!”

王達夫再次大聲問道:“是這樣嗎?再說一遍。”

人群立刻齊聲回答:“是這樣,忠於人民!孝敬父母!”

王達夫激動不已,舉起緊握的拳頭說:“同誌們,大家的聲音證明了一點——眾誌成城,無所畏懼!都回吧,各幹各的事去。”

王達夫轉身拉起張樹藩回到辦公桌前坐下,拿起《忠孝吟》,深情地對張樹藩說:“專員,您聽到了嗎?大家的心是相通的。您的聲音驚濤裂岸一般震撼著大家,大家的聲音也一樣嗬。‘驚濤’是什麼?是巨大的力量,這種力量代表民心眾願,它一定能戰勝任何艱難險阻!但我還得提醒您,一定要穩定情緒。這東西我拿走了,不會再有人看到它。”

以後的日子裏,張樹藩沉默寡言,他在煎熬中度過了一天又一天。

“忠於人民”莫空唱

一首《忠孝吟》,道出一個共產黨人對人民的忠誠,這種忠誠淡忘了個人利益,笑對著官場風險,顯示了無私無畏的為官風範。行署專員張樹藩為保護百姓終遭丟官之難,但他最終沒有放棄人民利益,人們為之讚歎。

相比之下,那些以“烏紗”為重者無法不讓人蔑視。須問官:入仕唯升遷,何來親民感?唯恐升遷慢,何有為民膽?忠誠“烏紗帽”,何能重民願?

“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這首歌曾讓中國百姓飽含深情唱響若幹年。的確,共產黨對百姓有使其“翻身做主”之恩,百姓引吭高歌不失真情實感。自然,被稱頌的共產黨也不會忘記百姓的養育之情,因此立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喊出“忠於人民”的口號。問題的關鍵在於,共產黨人需要把響亮的聲音變為持之以恒的行動,而不能使其淪為空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