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藩對公社幹部說:“找幾輛板車,把三個老人送回家。最重要的是,叫你們書記趕快連夜回來!人都餓死在糧站門口了,他還去縣裏開什麼會!明天早上必須看到粥棚,他若煮不出稀飯,就煮自己的肉!”
張樹藩起身要走,糧站站長上前問道:“專員,剛才煮稀飯我從糧庫拿了半碗米,我寫了借條,您能簽名做個證嗎?”
張樹藩眉頭一皺,心中暗喜。他揮筆寫下“借米半碗”的借條,對站長說:“找你們書記簽字,這張借條算他的,就說是我的意思。”
張樹藩上車後,又探出頭對站長說:“你今天立大功啦,功德無量啊。日後我一定獎勵你!”
糧站站長聽後直發愣,他自然想不到,自己的“大功”就是對專員說出了“借條”兩字,專員要利用“借條”巧做文章。
張樹藩夜赴光山。當晚,他對光山縣領導麵授機宜,書記、縣長連夜離開縣城,分兩路奔各公社而去。
張樹藩星夜兼程再奔新縣,向縣領導交待一番,馬不停蹄又向淮濱縣趕去。
張樹藩夜下三城,如釋重負,興奮不已地對秘書說:“這三縣一行動,一天之內,消息就會傳遍其他十幾個縣,這些縣都會效仿。”
秘書卻擔心地說:“路書記這一關過得了嗎?省委知道後會是啥態度?恐怕凶多吉少。”
張樹藩說:“估計路書記這裏不會有太大的麻煩,畢竟是救人,他頂多批評幾句。省委那裏就難說了,但願他們能睜隻眼閉隻眼。唉,事到如今,顧不了那麼多了,先讓老百姓有口熱湯喝再說,熬過一天是一天。”
吉普車突然停下,原來是路麵一道橫溝擋住了去路。旁邊就是村莊,司機連忙跑去叫人幫忙抬車。村民越聚越多,卻無人伸手幫忙,似乎有意看笑話。
司機著急,對村民們講:“這是行署領導的車,大家幫個忙抬下吧。”
一位村民說:“省裏領導的車又咋樣?大家都餓得半死了,哪有力氣抬車。”
另一位村民出口更衝,說:“省點力氣還要抬死人哩。”
張樹藩對秘書說:“你看到了吧?民怨已起,兆頭不好啊。我們要抓緊行動,一刻也耽擱不得。”
秘書聽罷,對村民們講:“老鄉們,這是地區行署的張專員,他是去你們公社糧站督促搭粥棚的。明天你們再去糧站,就有喝的啦!”
村民們一陣歡呼,把吉普車抬過橫溝……
張樹藩急急火火走一路,粥棚建一路,短短幾天,粥棚在信陽地區遍地開花。各公社領導每天打張“借條”從糧庫取糧煮粥濟民。放粥的標準是,老人、孩子每天一次,成人兩天一次,每次一碗。盡管這隻是“保命”的標準,卻讓饑餓的百姓欣喜若狂。
張樹藩繼續往下一個地方奔,卻突然接到路書記指令:信陽縣一處糧站被盜,火速前去處理。
張樹藩聞之一驚。他聯想到,信陽縣的韃子灣是元代最早的農民起義爆發地之一;撚子灣是清代農民起義軍——撚軍的發源地之一。信陽地區自古民風剽悍,一旦民怨沸起,將勢不可擋。他擔心,糧站今天被盜,明天就有可能被搶,事態危急,不可掉以輕心。他急忙調集地區公安處一幹人馬趕往信陽縣。
被盜糧站的門口仍圍坐著數百名群眾,張樹藩見此場景覺得蹊蹺,暗想糧站被盜事情不小,為何看不出一點緊張氣氛?
地區公安處處長異常警覺地問信陽縣縣長,糧站已經被盜,現場咋還聚集這麼多群眾?采取防範措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