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憲文會意。通知的玄妙之處就在於“如有”和“備用”,言簡意賅且無明顯破綻。盡管通知內容絕對沒提“種子糧”,但各縣都知道“備用糧”的含義,決不會錯過這個良機。

路憲文在通知的前麵加了一段話——各縣要繼續鞏固“反瞞產”的成果,要繼續批判“右傾思想”,要把安排好群眾生活上升到“高舉三麵紅旗”的高度來抓。張樹藩看後笑起來,說書記辦事藝術高,這叫屁話、好話混著講,大家不難辨出香臭。

行署的電話通知當天發向各縣,這意味著信陽地委向全區的百姓拋出了一根救命稻草。實際上,遂平縣分發種子糧的事隻隔了一夜就傳到全區其他縣,所有的縣都在暗中效仿,接到行署關於動用“備用糧”的電話通知時,各縣的種子糧基本發放完畢。在那段非常的艱難困苦時期,各縣領導都使出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事,隻要有一個縣在救人方麵有所動作,其他縣都會群起而效之。

張樹藩很快發現行署的電話通知已晚了半拍,心裏卻異常高興。他覺得,各縣領導都知道“自救”,說明已經從完全聽命於“上級指示精神”的桎梏中擺脫出來,確實把群眾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了。他欣賞這種敢為百姓冒風險的作風。

張樹藩緊接著又做了一件事。行署關於動用“備用糧”的電話通知下達僅兩個小時,又下達一個“補充通知”:嚴禁動用種子糧。

既然通知各縣動用“備用糧”,而各縣的“備用糧”隻有種子糧,且又明知各縣的種子糧都已發放完畢,“補充通知”不是多餘嗎?並非如此,這是張樹藩玩的一個技巧。他判斷,全區發放種子糧的事省委很快就會知道,因為省委、省政府領導班子中有好幾位信陽籍領導,瞞不住。如果省委追查下來,勢必給地委第一書記路憲文造成過大的壓力,影響這位正在偏向群眾一方的地委書記轉舵,後麵的情況就會更加複雜。為了讓一把手繼續保持“群眾觀念”,必須為他減輕壓力,而減輕壓力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路書記有話應對省委的追查。的確,地委已經明文通知“嚴禁動用種子糧”,各縣的行為並非地委的意思呀。如果路書記此次能夠應付過去,必會繼續為民辦事,此後百姓的利益會得到更多的保護。“補充通知”的作用正在於此。

果然,兩天後地委第一書記路憲文就接到省委辦公廳的電話,要求信陽地委向省委說明“種子糧事件”。一不小心弄成了“事件”,無法不使路憲文心中驚慌。他急忙叫來張樹藩商量對策,並流露些許後悔之意。

張樹藩拿出了“補充通知”交給路憲文,說:“這事是我私自決定,事後也沒顧上向您報告。把這東西報給省委,他們還能怎樣?”

路憲文看罷笑容頓現,說:“是嘛,咱們提前就對各縣提了要求,沒啥大的責任。樹藩呀,這事你幹得明白。我就說嘛,幹事得有章法,若沒章法,再菩薩心腸,好事也未必能辦好。”

信陽地委傳來的“補充通知”的確讓省委一時難定追究責任對象,信陽地委頂多是“監管不力”,而各縣屬於“法不責眾”。

多年後,張樹藩在回憶“種子糧事件”這段曆史時說,這件事的意義非同一般,這標誌著信陽地區的各級領導幹部普遍從狂熱中清醒過來,向人民群眾跨近了一大步,敢於為群眾利益負責了,不惜為群眾利益冒風險了。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轉變,在以後的日子裏,“群眾觀念”占了上風,“保護群眾”成為原則,減少了群眾的生命損失;正因為有了這種轉變,饑餓中的百姓仍不斷呼喊著“共產黨萬歲”,“春水”仍涓涓流動。

恭請“主人”上前台

遂平縣共產黨的三級書記關於“主仆關係”的一番對話,的確引人深思。誠然,直到今天,“人民當家作主”這一理論並未改變,但理論不等於實際,兩者的距離有多大,無須明言。有目共睹的事實是,被稱為“主人”的人民永遠聽命於“仆人”,“主人”的地位永遠在“仆人”之下,“主人”的生活質量永遠大大低於“仆人”……

“主仆關係”似乎倒置了,由此帶來的不僅僅是理論與實際的距離,更有感情的距離,信任的距離,信心的距離。而任何距離都代表著一定的代價,我們沒有理由任其發展。

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明白這個國家是人民的,理當“人民當家作主”。無須懷疑人民的智慧,大智藏於民,大慧潛於民,激發人民的智慧就是激發民族振興的巨大能量。因此,我們需要恭請“主人”上前台,讓人民有更多的話語權、更廣泛的參與度、更高的責任感,這理當常抓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