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藩看得出書記不讚成自己的建議,便打電話讓秘書抱來一遝子各縣上報的《情況反映》,放在路憲文麵前,說:“書記,看看這些,您就不會再感到左右為難了。”

這些《情況反映》都是根據“兩反”活動中群眾的揭發材料整理而成,路憲文注目翻閱——

在“反瞞產”運動中,一位公社副書記發現一個社員家裏“私藏”半碗米,便以“破壞罪”論處,拉著這一家人遊街批鬥數天。

一位村辦食堂的炊事員“監守自盜”拿回家一根蘿卜,被村幹部打斷了胳膊,並罰其全家七口人禁食兩天。

一位老黨員看到公社領導、村幹部來家搜糧食,說:你們“反瞞產”把口糧、種子糧都拿光了,還叫不叫老百姓活命?公社領導冠以“散布反動言論”的罪名,當場毒打老黨員,並宣布開除老黨員的黨籍。

一名抗美援朝烈士的妻子為了救活快要餓死的孩子,和村辦食堂的炊事員“私通”,多得了幾個粗麵饅頭。村幹部發現後,把烈士的妻子和炊事員捆在一起遊街批鬥,烈士的妻子羞愧難當,幾次自殺被人救起……

路憲文連看十幾份,邊看邊搖頭。他問張樹藩:“都是這類事?是過分了,的確有些粗暴。”

張樹藩告訴路憲文,向群眾施暴動粗的事五花八門,幾乎每村都有。群眾對此早有反映,但一些基層幹部對上總說是“收拾壞人”。他分析說,問題如此普遍,一是說明一些基層幹部政策水平太低,家族式的管理方法和“土皇帝”作風根深蒂固;二是說明我們的不少幹部態度不端正,沒有把群眾當“主人”,而是當“下人”。這些問題的危害在於,既疏遠了群眾與黨的感情,更脫離了黨的執政宗旨。所以,“反粗暴”不可輕視,非搞不可。

路憲文認同張樹藩的觀點,隻是覺得省委領導的態度也不可輕視。他考慮再三,終於對張樹藩說出三個原則——“兩反”變“三反”,繼續進行;要換個說法,比如說“鞏固黨群關係教育”之類,換湯不換藥;暗中進行,內緊外鬆。

“三反”活動冠以“反右傾思想再教育”名稱繼續進行,這是路憲文第一次施展“戰術”,與省委擺起“天門陣”,但表麵上看並未與省委唱反調,因為“反右傾”完全符合省委的精神。

這次活動無疑具有積極意義,它使百姓看到共產黨對自己的幹部隊伍管理之嚴格,也使百姓看到共產黨“愛護群眾”絕非虛言。不僅如此,饑餓中的百姓更增強了依靠共產黨戰勝困難的信心。

腐敗必有代價

大口一張一頭牛(奢侈酒宴),屁股坐著一棟樓(高檔轎車),獨家院落還不夠(多處住宅),三親六故四海遊(公款旅遊),金銀珠寶加字畫(受賄斂財),一項工程“大豐收”(職權腐敗)……

較之今天的腐敗現象,50年代基層黨員幹部“生活特殊”似乎不足掛齒。而信陽地委堅決反之,體現了防微杜漸的警覺意識,體現了維護共產黨形象的高度責任感,更體現了與百姓患難與共的真實情感。

今天,腐敗不斷蔓延,已經到了令人觸目驚心、憂心忡忡的程度。腐敗何以成為頑症?問題就在權力階層,“太平官”不盡其責,“油水官”利欲熏心,“廉潔官”似乎“寡不敵眾”了。

腐敗必有代價,代價必為“背離民心”。建國前共產黨浴血奮戰贏得民心,50年代的共產黨珍視民心,而今共產黨難道漠視民心?自然不是。但我們不能不考慮到如今黨員幹部與民心的距離,這是諸多社會現象提出的警告。不要忽視這一警告,因為黨的利益,國家、百姓利益,皆係於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