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山”之願
——災區開展“三反”活動
路憲文終於看到“棺材”了。
路憲文手抄了古代詩人張養浩的《哀流民操》,打算送省委領導看一看,比較一下眼前百姓的苦日子。
11月初,省委副書記宋致和受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委派,來信陽地區檢查工作,路憲文全程陪同。在汝南縣召開的縣委領導碰頭會上,汝南縣委第一書記付太良彙報說,本縣浮腫病人大量增加,並且已經餓死人了,希望省委盡快放糧以應對大難。
遂平縣、確山縣的領導也彙報了同樣的情況,提出了同樣的要求。
兩天後,又在潢川縣召開了縣委領導碰頭會,路憲文與省委副書記宋致和得到的依然是“餓死人”的壞消息。
但省委副書記宋致和對各縣強烈要求放糧沒有回應,隻說“不會餓死人,大旱百天出現浮腫是正常的”。
省委副書記宋致和還說,潢川縣的抗旱搞得不錯,糧食征購任務再增加一些應該不成問題。他要求各縣繼續“反瞞產”,為全省在11月底超額完成糧食征購任務多做些貢獻。
潢川縣委第一書記梁德柱反應異常強烈,當場大叫:“省委要我腦袋我立馬給,但是要糧食,一粒也沒有了!”
固始縣委第一書記楊守績也跟著跳起來,怒言道:“你們要的不是糧食,而是老百姓的命!”
幾個縣委領導的暴怒讓路憲文深感不安,手下人怒斥的對象畢竟是省委領導啊,如此不恭豈是小事?但省委副書記宋致和麵對如此“不恭”,表情十分平靜。他私下裏坦誠地告訴路憲文,自己知道此時催糧無異於“催命”,必然引發雷霆怒怨。但該說的話他不能不說,因為這是省委的要求。要理解大家的情緒,要把“暴怒”理解為希望。
若幹年之後,宋致和在回憶起這段經曆時,感慨萬分。他說,當時自己完全明白高額糧食征購任務和“反瞞產”運動搞過頭了,也十分清楚這些過頭行為如不糾正必將釀成大禍。但省委主要領導堅持這些做法,恨不得把所有的不同聲音都斥責為“右傾思想”,省委班子成員持不同意見者大有人在,卻都不得不保持沉默。“槍打出頭鳥”呀,這個“鳥”不好當。正因為如此,自己明知糧荒嚴重卻還走到哪兒都要求“反瞞產”、增加糧食征購任務,因為這是省委的精神和要求,是“該說的話”,不得已而為之。對於幾個縣委領導的當場暴怒,自己打內心欣賞,因為“暴怒”體現的是敢於“為民請命”的精神,敢於暴怒的幹部越多,對錯誤行為的抵製就越有力,百姓就會少受苦,所以他提醒路憲文要把“暴怒”理解為希望。
對於宋致和的提醒,路憲文自然能夠理解,但路憲文一心想的是糧食,而“理解”代替不了糧食。他相信省委領導隻要給點稍微明確的“濟民”精神,信陽就能渡過難關。所以他對宋致和說:地委急切等待省委的指示精神。我鬥膽給您看個東西,希望您能理解我們的心情。
路憲文遞上的是《哀流民操》那首詩。
省委副書記宋致和看後,眼淚奪眶而出,喃喃道:這不是我們共產黨人想看到的,可是偏偏看到了……
宋致和離開信陽時,提醒路憲文:說歸說,做歸做,我希望你們不要等待省委答複了,先搞一部分糧食分給各縣救救急吧,人命關天啊。
碰頭會終於碰出了些許希望,之後的幾天中,地委把一部分糧食分往各縣。盡管不敢聲張,卻也是路憲文邁出的勇敢一步;盡管杯水車薪,卻也阻擋了一下災難的車輪。
路憲文稍稍喘了一口氣。但他整個身心仍無法放鬆,因為此時的信陽地區已四麵楚歌,他擔心的事太多。
作為地委第一書記,路憲文在地委領導班子中具有絕對權威,他的個人意誌基本不受班子其他成員左右,這是他的領導作風。“絕對權威”給他帶來的是無盡的繁忙,因為地委、行署兩大攤子都要他坐鎮,“兩架馬車”都要他掌舵,每天麵對的是成堆的請閱件、接連不斷的請示報告電話、處理不完的工作、解決不完的問題……路憲文也隻好不分晝夜地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