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藩點點頭,而後對楊守績說:“路書記說得很對。你趕快打請示報告,我和路書記今天就批複。要把路書記的關心轉告全體民工,激發大家的幹勁,一定要把工程幹好。”
楊守績最初站在兩位地委領導麵前時,心中著實忐忑不安。如果他們是來興師問罪的該咋辦?如果蹦出一個“鑒於糧食緊張原因工程暫緩”該咋辦?他最擔心的不是自己有什麼麻煩,而是精心策劃的全盤計劃告吹。此時他所有的擔心都煙消雲散,而且還意外地多得到一批糧食,他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連忙說道:“兩位領導才是真正的‘千歲’啊,要是過去,固始百姓肯定會給您兩位立‘千歲碑’!”
送走兩位地委領導,楊守績立刻手舞足蹈,哈哈大笑,對秘書說:“快去買幾掛鞭炮,拉到工地放!”
走上百裏大堰工地,楊守績那副開心的表情,讓許多人感到意外。他走到哪裏,就把地委決定給工地提高夥食標準的消息傳到哪裏,哪裏就一片歡騰。
百裏大堰水利工程是楊守績的“傑作”,它使幾十萬人因為有口飯吃而得救,大大降低了固始縣百姓的死亡數字。人們事後才明白,百裏大堰的實質的確是“百裏大宴”,能夠活下來的人慶幸遇到楊守績這個共產黨的好官。
然而,楊守績最終卻為這一“傑作”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一年後他被列入死刑犯名單,其“罪行”之一便是“不講科學勞民傷財”。
行署專員張樹藩在固始之行中對楊守績搞百裏大堰的真實圖謀有所察覺,不禁暗暗佩服這位“楊千歲”的膽略。他一時弄不清楚地委第一書記路憲文是否也識破了楊守績的“詭計”,也不好明問。但從近期一係列情況看,信陽地區這位掌舵人比以往開明了,尤其在解決群眾生活困難方麵態度比較積極。張樹藩想,楊守績靠百裏大堰養活了幾十萬人,不管路書記怎麼理解,至少對此尚無異議,何不趁此機會鼓動路書記在全區掀起新一輪的水利建設高潮,借此緩解群眾生活困難?
從固始返回地委,張樹藩想了一路,一下車便跟到路憲文辦公室,說:“書記,我有個想法,還不太成熟,不知……”
路憲文說:“樹藩同誌,吞吞吐吐可不是你的作風,有啥想法說嘛,就咱倆,說錯也沒關係。”
張樹藩笑起來,說:“也是。書記呀,您今天在固始的舉動我深受感動,我猜,以楊守績的性格,他肯定要在工地放鞭炮。我在想另外一個問題,其他縣最好也搞些水利工程,反正早晚都得搞,現在搞好處更大。”
路憲文說:“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解決一些人的吃飯問題,楊守績實際上是在搞‘百裏大宴’,我明白啊。我一路也在想這個問題,可是哪有那麼多糧食?省裏對國庫的糧食看得那麼緊,能遂咱的願?如果能拿腦袋換糧食,你我都心甘情願,可換得到嗎?楊守績的做法咱們不反對,也不提倡,對其他縣也應如此。唉,糧食,糧食啊,這個難題太大,以後咋辦,邊走邊看吧。”
張樹藩聽了這番話,不再說什麼,因為他知道,在“服從上級”與“關心群眾”兩者之間,一向謹慎小心的路憲文能做到這一步已經不容易了,不可勉為其難。
可是,張樹藩心裏著急啊,入冬以來饑餓形勢愈演愈烈,已經到了與閻王爺搶時間的緊急關頭,還敢“邊走邊看”嗎?他擔心,“走”不幾天就要“看”到棺材了,難道非要“見到棺材才落淚”?他暗自決定:再等幾天,如果情況仍未有好轉的跡象,我張樹藩就不管那麼多了,不就是丟官嘛。
善人善舉不如善政
楊守績力挺百裏大堰水利工程的真正動機,是擺起“百裏大宴”救百姓。他對自己麵臨的極大風險付之一笑,在百姓利益與自身利益的天平上,把種種砝碼壓在百姓一邊。這種“為百姓利益甘冒風險”的精神,至今仍讓固始縣百姓讚不絕口。
但楊守績的善行並未扭轉大饑餓的局麵,最終全縣仍有數萬人性命不保,占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可見,善人善舉勢單力薄,或許能解一時之困,或許可保小部之安,卻難平大勢之危。我們由此想到:社會需要善人善舉,更需要善政,隻有善政能如陽光普照山河、如雨露滋潤大地;百姓需要好官,更需要好的政策、製度,隻有好的政策和製度能保證百姓少禍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