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聲響起,是那樣的熱烈,似乎要震落晚霞。這掌聲是心靈的共鳴,這掌聲是無畏的宣誓,這掌聲更是生命的曙光!楊守績被這陣掌聲震得熱血沸騰,更堅信百裏大堰的“價值”。他揮揮手,帶著大家繼續向前走去。

夜幕降臨,他們來到另一處工地,正趕上一場批鬥會。楊守績看到一名男子被綁著,便問工地負責人是為什麼。工地負責人說,這家夥偷工地的饅頭往家送。

楊守績又上前問被綁的男子,那男子頓時號哭道:“誰不是爹娘生?俺娘快餓死了,拿回去兩個饅頭算啥罪……”

楊守績轉身望著大家,說:“大家聽說過七十二孝的故事嗎?其中一個故事是說,古時候有一個孝子,為了滿足母親想吃魚的願望,解衣臥冰,用體溫化開一片結冰的水麵,捕魚孝母。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啊!眼下,多少父母在挨餓,他們不指望吃魚,僅僅需要幾個救命的饅頭,難道我們做子女的不該盡這個孝心嗎?!”

楊守績又指著工地負責人吼道:“你,沒爹沒娘嗎?放人!”

會場頓時一片歡騰,楊守績被歡呼的人們圍起來,被鬆綁的男子擠到跟前,泣不成聲地說:“楊書記,您才是真、真正的‘父母官’,請、請受俺一、一拜!”

楊守績拉住就要下跪的男子,拍下他的肩膀,什麼也沒說,帶著極其複雜的表情離開了。

回指揮部的途中,楊守績吩咐糧食局局長:工地的糧食供應要把準點,細水長流啊。

縣委第一書記在工地分饅頭、鬆綁的事迅速傳遍全縣,一連幾天,湧向工地沿線的老人、孩子、婦女越來越多。那幾天,最忙的是主持工作的副指揮長,他天天帶著一幫人到工地沿線做工作,勸說等飯吃的老人、孩子們離開工地。可毫無效果,人們紋絲不動,急得他直犯愁:這可咋弄?百裏大堰又不是“百裏大宴”,老人孩子又不是三五十個,挨餓的日子又不是十天八天能過去,工地管不起這麼多人的飯啊。

情急之下,副指揮長來不及請示正在地委開會的楊守績,便協調縣公安局組織力量沿線維護秩序,工地的氣氛似乎緊張起來。

楊守績從地委開會回來,副指揮長急忙彙報了工地上饑民不散的情況。楊守績對副指揮長說:“你隻管幹兩件事,一是通知公安局馬上撤走,群眾又不是敵人,公安上去幹什麼?二是每天在廣播喇叭喊幾聲,勸大家離開,勸不動沒關係,不允許硬性驅趕。”

副指揮長心中暗歎:百裏大堰真要變成“百裏大宴”了,書記菩薩心腸啊。

此後的一段日子,各工地“廣播勸回”的表麵文章天天在做,到工地蹭飯的人日日增多。似乎看到希望曙光的百姓又編出一段順口溜:

大名鼎鼎楊守績,

是俺固始好書記;

大災之年知民苦,

“百裏大宴”解民饑。

眼前站著“楊千歲”,

後麵立著毛主席;

不怕老天降大禍,

有人為咱遮風雨。

楊守績聽到這段順口溜,心中暗暗叫苦:麻煩嘍,啥不能編,非要編出個“百裏大宴”、“楊千歲”?

麻煩果然來臨,幾天後,地委第一書記路憲文、行署專員張樹藩突然來到固始縣。路憲文見到楊守績就諷刺說:“聽說固始出了個‘楊千歲’,不得了啊,我和專員專程前來拜訪。”

楊守績嘿嘿笑道:“兩位領導可不能信這個呀,都是老百姓瞎傳。老百姓也真是不會說話,都餓成這樣了,應該叫我‘楊千碎’才解恨。”

路憲文仍陰沉著臉問楊守績:“百裏大宴”到底是咋回事?

楊守績答道:“咳,要說起這事,兩位領導可真得為我出出主意。水利工地不是有口飯吃嘛,老弱婦幼成群結隊湧到工地,都是為口飯啊。一位老漢走到離工地幾裏處再也走不動了,就向前爬啊,爬到工地已經後半夜,胳膊、腿全磨得血淋淋的。就這,得到一個饅頭還舍不得吃,隻啃了一口,要帶回家給孫子。民工們都是從牙縫裏省出口飯給家人,自己反而餓得拿不動鍬。我看老這樣下去也不行嗬,天天在廣播裏喊呀,可咋也勸不走,還是成群結隊。到底咋辦才好呀?”

那位老人爬向工地的故事已經聽得路憲文、張樹藩眼淚汪汪。路憲文對張樹藩說:“老張,別發愣了,快給咱這位‘楊千歲’出個主意吧。我看,民工的夥食標準提高一下,幹這樣大的工程,至少要吃個半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