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裏大堰”藏玄機
——楊守績巧立名目救饑民
固始縣,是信陽事件的重災之地,縣委第一書記楊守績更是事件中的“焦點人物”。
固始地處江淮之間,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是楚文化與河洛文化貫通、交融區域,也是中原文化向閩、台傳播的地帶。春秋時期,楚令尹孫叔敖為相前在這裏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唐代初期,陳元光從這裏帶走五十八姓鄉民赴閩南“開建漳州”……固始縣地靈人傑。
此外,作為信陽地區的第一人口大縣,作為為共產黨的革命事業付出過數以萬計寶貴生命的有功之地,固始縣在全地區的地位也非同一般。因此,地委第一書記路憲文派自己的得力幹將楊守績掌管此地,並告囑:願你成為這片土地的風雲人物。
然而,日後的楊守績和路憲文一樣,成了“悲劇人物”……
半個月前,固始縣委第一書記楊守績騎著自行車離開縣城,從近至遠,一路調查了三十八個村莊。第十六天,天色擦黑時,楊守績走進第三十九個村莊,找到村支書家。村支書看到胡子拉碴、灰頭土臉的縣委第一書記,驚詫道:“書記,咋弄成這樣?大冷天,還刮著大風,騎車多遭罪,咋不坐小汽車?”
縣裏配備有兩輛北京吉普車,主要供書記和縣長使用,楊守績卻很少乘坐,騎自行車下鄉已經成了他的習慣,一旦吉普車開動,準是去地委。楊守績這種習慣弄得縣長也很少用車,司機閑得難受。縣委辦公室主任曾對楊守績說,配專車既是種待遇,也是工作需要,老讓車閑著幹啥?楊守績說,什麼專車、待遇、需要,吉普車歸你指揮,誰有急事給誰用。久而久之,楊守績被大家稱為“自行車書記”。
楊守績對村支書說:“先來碗熱水喝,暖暖身子,這天是夠冷的。過會兒再找個人給我刮刮胡子,出來半個月,一路還真沒顧上修理它。”
村支書立馬出門去了,抽支煙工夫便帶著本村的剃頭匠回來,說:“書記,先給您刮刮胡子,再不刮就認不出了。我去準備晚飯,一會兒就回。”
剃頭匠五十開外的年齡,也算十裏八村唯一幹這行當的人。他對楊守績說,自打15歲幹這行,挑擔串鄉走四方,幾十年了,還是第一次伺候大官,心裏還真有點緊張哩。
楊守績開玩笑說:“老哥,我自小就聽人說,剃頭匠有膽魄,皇帝腦袋也敢摸,我不就是個七品縣令嗎,有啥可緊張?”
剃頭匠解釋說,緊張不為別的,隻因一雙手連握刀的力氣都沒有,怕走刀刮破書記的臉。
楊守績也禁不住歎了口氣,說:“讓老百姓餓成這樣,當縣委書記的臉還是臉嗎?臉上被劃一刀也好嗬,好讓我一輩子不忘立功贖罪。”
剃頭匠連忙說,老百姓都知道縣委書記是好官,不是好官也說不出這些話。當老百姓的弄不懂國家大事,卻分得清好壞,當年知道蔣匪壞,抗糧不交;現在知道共產黨好,糧食交光也不說啥。可就是有一條想不通,民以食為天,都餓成這樣了,共產黨咋還不管哩?
下鄉這些天,楊守績天天遇到這樣的責問。是啊,老百姓已經餓得扛不住了,上麵還是無動於衷,楊守績也想不通。盡管想不通,他還是每每這樣回答:外國人逼債,老天爺又降災,禍不單行,都往一塊兒趕,國家本來就一窮二白,又讓外國人、老天爺這一折騰,就更困難了。不要怕,有毛主席、共產黨在,天就塌不下來!
今天,楊守績對剃頭匠依舊這樣講,除此之外,他實在想不出更好的理由。
剃頭匠沉默片刻,似乎還要說什麼,被楊守績的秘書一個手勢攔住。鼾聲微起,楊守績睡著了。
村支書端著一盆稀飯回來,見楊守績睡得正香,不忍叫起,拿床被子蓋在楊守績身上,和秘書到一邊輕聲聊起來。
村支書問:“咋累成這樣?”
秘書說:“出來半個來月,天天騎車,天天喝稀飯,天天熬到深夜,還能不累?我都堅持不住了。”
村支書說:“村村情況都一樣,轉幾個地方就中,還跑來跑去幹啥?”
秘書說:“書記心裏可能裝著別的事,不然不會這樣上勁。”
村支書說:“還有比吃飯保命更大的事?弄不來糧食再上勁也白搭。”
秘書說:“那是。書記好幾次自言自語,當官不管民饑飽,不如回家打豬草,我估計書記這一趟跑下來肯定有動作,不然他老講這話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