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書記還感慨道:“牛有飼料,為什麼人就不能有糧?專員啊,更重要的是救人!上麵不動作,光靠我們在下麵搞些小聰明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張樹藩急忙問:搞了什麼小聰明?

公社書記猶豫片刻,說:“都這節骨眼上了,不瞞您說,我們打牛飼料的主意,牛有草吃就餓不死,省下粗糧飼料給人吃。”

張樹藩沒有說什麼,卻微微笑起來。他的表情似乎在告訴公社書記:想到啥招用啥招吧,眼下隻能這樣。

張樹藩馬不停蹄,六天轉了六個縣二十多個村莊,發現牛飼料都變成了人的口糧,於是覺得輕鬆許多,因為這正合他的初衷。“牛飼料變口糧”給張樹藩帶來的更大興奮點在於,大家終於知道怎樣變通了,這種變通所體現的不僅僅隻是一種方法,更說明眾多黨的幹部心中仍裝著群眾利益。張樹藩想,隻要廣大幹部在行動上不脫離群眾,群眾在感情上不疏遠幹部,幹群之間不出現對立情緒,再大的困難也不怕。

隻是,張樹藩仍心存憂慮,因為他粗略計算下,“牛飼料變口糧”這種局麵最多能維持十天,十天以後怎麼辦?路書記會不會繼續變通?這些都是未知數。

回到地委,張樹藩立刻去見路憲文,詳細彙報了幾個縣“保護耕牛”的情況,並適當暗示了牛飼料對人的作用。

路憲文聽後很高興,說:“好,很好!一塊石頭總算落地啦。樹藩呀,有你衝鋒陷陣,我這個書記就好當,這就證明咱倆之間分歧越少越好啊。”

張樹藩也顯得非常高興地說:“路書記,我這人您也了解,性子直,話也直,這脾氣可沒少惹您不高興啊。這些天我也總在想,上有省委不能不顧,下有百姓不能不管,哪頭出問題都不行,您這把交椅不好坐啊。信陽這隻船您是掌舵人,如何乘風避浪您比我有經驗,以後您多提醒,多批評,我用力搖櫓。”

張樹藩這番話自然是心裏話,當然,其中也不乏有吹捧之意,因為張樹藩已經體會到與這位“家長”搞好關係的重要性。但張樹藩更深的用意是提醒路憲文:“對上負責”不能不顧群眾利益,群眾這頭真要出了問題,你這位“掌舵人”難辭其咎。

看來路憲文心情不錯,他對張樹藩笑道:“什麼掌舵、經驗的,還不都是責任嘛。其實,我也常想,你樹藩同誌有些建議不是不對啊,可是許多事情我們無能為力,因為標準不在我們手裏。就說糧食,我豈能不知今年大災,可省委硬說大豐收,要‘反瞞產’,誰敢不反?眼下群眾生活極度困難,我也是親眼所見,可省委不認賬,誰敢較真?唉,難啊。”

張樹藩聽了這番話連連點頭,暗想,以後遇事該體諒書記的時候還是要體諒為上。他本想再問問路憲文向省委申請糧食的事,卻不好開口了,隻是簡單提下追加牛飼料的建議。

路憲文有些遲疑不決,對張樹藩說,再追加牛飼料動靜太大,也不是長遠之計。需要提醒各縣,不要事事都靠地委,哪塊雲都有雨,自己也要想點辦法嘛。

張樹藩立刻意識到,書記希望各縣“自己也要想點辦法”,意味著部分權力下放,給各縣更大的變通空間。饑餓的百姓又有一次絕地逢生的機會啊。他興衝衝趕到自己辦公室,抓起電話,把這個重要信息挨個透露給各縣負責人。

百姓也是“命根子”

拉套負犁空懸鞭,大力大汗少空閑,吃草擠奶無怨悔,死後仍做盤中餐——這是牛。

汗水澆灌萬頃田,口無佳肴三餐淡;育棉抽絲堆如山,不享錦衣歲月寒;築建廣廈千萬間,身居陋室對愁眠——這是中國百姓。

付出甚多得之甚微,中國百姓與牛有著太多的相似。

信陽百姓懂得牛是自己的“命根子”,故而“餓死不殺牛”。的確,命係於根,根之不保命何存焉?

百姓何嚐不是共產黨的“命根子”?黨任何時候都沒有理由對百姓的困難視若無睹。“黨命”係於民,其要盡人皆知;強幹須護根,其理不言自明。關鍵在於真切而又有效的行動,“真切”是流淌的“心泉”,“有效”是通暢的“渠道”,二者將使“命根子”不竭於滋潤,給我們帶來根深葉茂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