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約翰·杜威(2)(3 / 3)

就課程和教材講,傳統觀念認為教學傳授的各科知識或教材都是對人類長期積累的文化遺產經過邏輯加工而成的,是教師預製完善的向兒童講授的分門別類的原則或理論。這些教材皆是許多年代科學研究的產物,而不是兒童活動的產物。杜威提議:“學校科目的互相聯係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具體說,學校要“安排種種作業,如園藝、紡織、木工、金工、烹飪等,把基本的人類事務引進學校,作為學校的教材”。美國學校采用的經驗課程和設計課程就起源於此。

數千年來,教學每每是兒童深感痛苦的活動。誇美紐斯說:“學校是兒童心靈的屠宰場”,乃是極為逼真的描繪。近世學者通常以尊重或摧殘兒童為文明和野蠻的分野,號召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實際上,這個曆史轉變是經過漫長的過程的。杜威利用“兒童中心論”和“從做中學”衝鋒陷陣,兒童才真正從壓迫天性的教育中獲得了解放,學校才大為改觀。

(五)道德教育論

杜威的教學論以實用主義真理為基礎,他的德育論則是以實用主義道德論為基礎的。他在認識上否定客觀真理,認為有用的經驗就是真理;在道德論上,他說:“某種事物被稱為有價值的,就是肯定它能滿足某些情況的需要。”簡言之,恰似有用的就是真理,在倫理學中,有用的就是善。杜威根據經驗主義的觀點,認為一般的、永恒的、普遍的、超越經驗的道德觀念是無意義的。以這種道德規範來判斷善惡,不啻是玩弄玄學和神學。他甚至說:“廣義地說,道德就是教育。”

在德育實施方麵,杜威的原則是由活動中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杜威主張學校要布置活生生的社會環境,叫學生生活其間,從而理解人與人相處之道,形成善良的習慣和態度。就是說,他們從自己實行做一個好公民中,學習公民學。也是說:“這種好的品格不是依靠單純的個人告誡、榜樣或說服所形成,乃是依靠某種形式組織的或社會的生活施加於人的影響,也就是社會機體以學校為它的器官,來產生道德的效果。”實際上,學生在學校中好好享受既充分又正當的自由,他們長大時才能善於理解和正確運用自由,而不致濫用自由,這樣才能給民主社會形成切實保證。

另外,杜威把學校的現實生活、教材和方法三者稱為學校德育的三位一體。在方法方麵最主要的是抓著學生的感情反應,培養學生愛善和好善的精神力量。杜威認為兒童天生有行善的本能衝動,叫兒童有樂善、向善的思想和行為,非有濃重的道德感情不可。教育者要因勢利導。杜威曾把蘇格拉底的“知識即道德”的理論和基督教崇尚的宗教感情作了比較,斷言“能信仰上帝自然能實行道德”。他還認為人人都不需經過訓練而自然地表現出宗教感情,所以人人應信仰宗教。

精點語錄

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

人類本質裏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科學方法是我們能夠從每天的生活經驗中獲得重要意義的唯一可靠的途徑。

實踐是最好的學習。

教育即生活、即生長、即經驗改造。

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

一個目標的實現是下一個目標的起點。

學校要建立一個淨化的活動環境。選擇的目的不僅是簡化環境,而且要清除不良的東西。

思想智慧

(一)關於教育的培養目標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