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教育無目的論
杜威說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絕非放任自流,放任自流是斷送教育。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是循序漸進的積極發展過程,教育目的就存在於這種過程中。他說,生長的目的是獲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長,教育的目的就是獲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教育並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麼目的,使教育成為這種外在目的的附屬物。真正的目的乃是兒童所能預見的奮鬥目標,它能使他們盡心竭智地觀察形勢,耐心細致地尋求成功,專心致誌地鑽研學習。這樣,兒童一步步向前邁進,便一步步獲得進步,做到“教育隨時都是自己的報酬”。
杜威進一步說,真正的目的是含有理性因素的。它不是武斷決定的,而是善於適應環境變化的,因而是具有實驗性質的。它是由當前向未來發展而逐步實現的,絕非為著追求可望而不可及的遙遠目的,因而以否定教育者的當前興趣與需要為代價的。杜威反複申論,生長和生活無止鏡、無終極,因而也沒有最後的目的。生長和生活永遠前進,在其擴充、提高、更新、重組的過程中,兒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長而終於成為社會的合格成員。這就是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
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在美國曾經引起了多次的爭議,杜威在答辯中一步步發展了他的理論。《民主主義與教育》所論證的就是教育應朝著民主社會的要求,引導兒童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從而使新生一代符合和滿足民主社會的希望。杜威曾反複講過,學校是為發揚民治精神而存在,為市民幸福而存在。他還引用美國19世紀公立學校運動領袖霍拉斯·曼的話說:“教育是社會進步和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可見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乃是對於脫離兒童而由成人決定教育目的的舊教育的糾正,並非根本放棄教育目的。
(四)教學論
杜威提倡“從做中學”,這是他從哲學的認識做出的推論,也是他從教育實踐得出的結論。杜威把人視為自然界的組成部分,認為有機體是經常謀求對環境的適應的,個人也是通過參加社會活動而得到發展的。同樣,身和心以及知和行也不是敵對的,是相賴相依的。杜威說:“思維起源於疑難”,就是說人在生活中遭逢難題而從事解決,才進行思維,不是為思維而思維和為真理而真理的。真理和生活需要分不開,探求真理不能脫離實踐經驗。這種實用主義認識論應用在教育上,便是“教育即生活、即生長、即經驗改造”;應用在教學上,便是“從做中學”。
首先,就教學方法講。傳統觀念認為教學是傳授知識的工作。杜威再三批評這種心理學忽視兒童的學習要求和實踐活動,他認為教學應為兒童設想,以兒童活動為依附,以兒童心理為依據。杜威說教師應成為兒童活動的夥伴或參加者,而不是兒童活動的監督者或旁觀者。“在這種共同參加的活動中,教師也是一個學習的人,學生雖然自己不知道,其實也是一個教師,師生愈不分彼此愈好。”他們如果忘記誰是師和誰是生,就太理想了。
杜威又說:“教學法的因素和思維因素是相同的。”在理想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舞兒童在活動時開動大腦,運用觀察和推測、實驗、分析、比較和判斷,使他們的手足耳目和頭腦等等身體器官,成為智慧的源泉。難道兒童不要讀書和聽講嗎?當然要。不過,這些隻是給解決疑難提供參考。活動是主,讀書是輔。所以杜威在教學論中先講教法而後講教材。怎樣實現這種教學理論呢?這就靠設計教學法。